第2108章莫斯科的陷阱(第二更,求訂閱)
莫斯科的雪在黃昏時分停了,但寒氣更甚。米哈伊爾和彼得羅夫走出盧比揚卡總部時,街燈已經亮起,在積雪上投下昏黃的光暈。
“餓了吧”彼得羅夫搓了搓手,“我知道附近新開了家餐廳,格魯吉亞風味的。憑我們的證件,不用預約。”
米哈伊爾點點頭。六個月沒回莫斯科,他確實想念家鄉的味道了。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從彼得羅夫那里了解更多內情——那些在正式場合不便談論的消息。
餐廳位于一棟斯大林時期建筑的一層,門口沒有招牌,只有兩名穿制服的警衛。彼得羅夫出示證件后,警衛立刻立正敬禮,為他們拉開厚重的橡木門。
溫暖的空氣夾雜著烤肉和香料的濃郁氣味撲面而來。餐廳內部裝修考究,深色的木質墻面掛著高加索風格的掛毯,水晶吊燈將柔和的光線灑在鋪著白色桌布的餐桌上。與莫斯科街頭排長隊買面包的景象相比,這里仿佛是另一個世界。
“還是老樣子,”
米哈伊爾低聲說:
“外面的人在挨餓,里面的人在大吃大喝。”
彼得羅夫聳聳肩:
“體制就是這樣運轉的,我的朋友。我們冒著生命危險為國家工作,總該有些特權。”
侍者將他們引到靠窗的位置,恭敬地遞上菜單。米哈伊爾注意到餐廳里大多是中年男性,許多人穿著考究的西裝或軍裝,低聲交談著。這是特權階層的聚集地——高級干部、軍方將領、克格勃官員,以及少數被允許與權力共舞的知識分子。
“這兩年變化很大,”
點完菜后,彼得羅夫壓低聲音說:
“尤其是糧食供應方面。兩年前國內糧食產量下降,海外農場的收成也不好,導致副食品供應緊張。”
米哈伊爾點了點頭。
“我了解一些這方面的情況,“
他慢慢攪動著剛送來的紅菜湯,
“我們在東德的盟友對此頗有微詞,哪怕是在長安,電視里也有這些新聞。”
哪怕是在長安,sea的經濟專家們也注意到了蘇聯在埃塞俄比亞農場的減產——產量相比10年前下降了三成,雖然現在土地的面積更大了,投入的資金更多了,但是,產量卻下降了,這是不是很神奇
對此,長安的經濟專家們從各個角度進行了分析,同樣也分析了蘇聯的農業。最終得出一個結論——這是蘇聯自身的固有問題導致的。
因為在長安大學旁聽了很多課程,所以米哈伊爾非常清楚這個固有問題是什么
但是那又怎么樣呢
他只是一個小小的克格勃中校而已。
彼得羅夫的眼睛亮了起來:
“不過現在問題解決了!多虧了阿拉伯人。石油危機讓油價翻了四倍,去年我們向歐洲出口了大量石油,獲得了巨額外匯。”
他湊近一些,聲音壓得更低,
“我們用這些錢從美國人那里買了幾百萬噸玉米。所以現在街頭再也看不到排長隊的人了。”
米哈伊爾放下勺子,眉頭微皺:
“用石油換糧食這能持續多久如果油價下跌……這是治標不治本,最關鍵的還是要提高海外農場的產量。”
“別在吃飯時談工作,”
彼得羅夫笑著打斷他,舉起酒杯,
“歡迎回來,米哈伊爾為你的健康干杯。”
伏特加滑下喉嚨,帶來一陣灼熱感。米哈伊爾的目光不經意間掃過餐廳深處的一個角落,突然僵住了。
“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