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曼谷中文大學的物理實驗室里,李良玉和過去一樣,又一次投身于研究之中。
十七年前,做為數學研究生的他,一路護送著老師一同來到曼谷,后來擁有麻省理工數學系畢業證的老師,去了sea,在中興大學做了數學教授。
而李良玉則去了當時剛剛獨立的大馬,當年已經是研究生的他,先通過考試進入了吉隆坡大學物理系,兩年后就得到了畢業證,后來他又前往南洋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并取得了博士學位。
七年前,他接受曼谷中文大學的聘請,成為這所大學的教授,一邊教學一邊進行研究。實驗室的玻璃窗上還殘留著昨夜和雨水。李良玉盯著示波器上跳動的綠色波紋,指關節因為用力捏著咖啡杯而泛白。
“教授,第十七組數據還是有噪聲。”
研究生黃云澤把記錄紙塞進文件夾時,紙張邊緣在靜電作用下微微卷曲。他眼下的青黑比實驗服上的咖啡漬更顯眼,連續三天的實驗讓年輕的身體有些吃不消。
可是相之下,已經四十三歲的李良玉卻精神十足,他和很多科學家一樣,總是會沉迷于科學的世界之中。
他并沒有抬頭,指尖在控制面板上輕輕敲擊。電磁鐵產生的強磁場正在穩定增強,線圈發出的嗡鳴隨著電流增大而逐漸尖銳。
“再調高三特斯拉。”
他的聲音混著儀器的噪音,鏡片后的眼睛緊盯著霍爾電壓的讀數,那串數字像一群受驚的鳥雀,在顯示屏上忽高忽低。這已經是他們第七十三次重復實驗,在這間試驗室里,多少個夜晚就在這樣的嗡鳴中流逝。
黃云澤突然“咦”了一聲。記錄筆在坐標紙上畫出的曲線出現了異常——原本應該隨磁場增強而線性上升的電阻值,在某個臨界點突然平了下去,像被一把無形的刀齊齊斬斷。他猛地直起身,椅子腿在水泥地上劃出刺耳的聲響:
“這不可能。”
李良玉的手指懸在旋鈕上方。他示意黃云澤關掉背景光源,只留示波器的綠光映在兩人臉上。
“降低電流。”
他的聲音里終于帶上了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
黃云澤的手指有些發顫,將電流旋鈕順時針轉動。
所有的一切都出乎他們的意料。
三十年來,物理學界一直認為電阻會隨磁場連續變化,可這些數據卻改變了所有的一切——1879年,埃德溫霍爾發現了霍爾效應。而在這一天,李良玉,發現了量子霍爾效應,即在強磁場的作用下,電流只在二維電子系統的邊緣流動,并且沒有電阻。
窗外的陽光明媚,遠處傳來校園里特有的聲響。黃云澤看著教授將記錄紙小心翼翼地迭起來,晨光透過薄霧照在他的頭發上,竟有種近乎神圣的光暈。
“準備重復實驗。”
李良玉的聲音恢復了平靜,但黃云澤注意到他握著記錄紙的手指在微微顫抖,教授似乎很激動。
當第二臺儀器的顯示屏上也浮現出同樣的平臺時,黃云澤突然理解了教授為什么會在研究中如此的專注,現在就是教授收獲的時刻,他所收獲的是什么
是一次開創性的成就!
這很有可能是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發現,僅僅只是這個念頭閃現的瞬間,他整個人都陷入某種狂喜之中。
試驗是成功的。
在復刻過試驗之后,李良玉推開實驗室的門,火熱的空氣涌進來,帶著雨后的清新。
遠處的街道上,一輛汽車駛過濕漉漉的路面,看著那校園里行駛的汽車,看著校園里的人們,他就那樣站在路邊,默默的抽著香煙,他的嘴角上揚,掛著難以掩飾的笑容,看著周圍的一切,他輕聲自言自語道:
“這可真好,真的沒想到,這里會這么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