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臘月,眼瞅著就是年關。
之后的幾日,宋玉枝照常擺攤。
前頭提過,滴水成冰的數九寒冬,只有大型商船才能不受影響地出海,碼頭本就不比往常熱鬧。
而年節從古至今都是個闔家團圓的重要節日。
現下的人更是看重,出海又是一年半載不得回,很多人若這會兒還未動身,便會選擇等過完年再做打算。
碼頭上的人越發少了,偶爾下船也是來去匆匆,在市口最好的那些個固定攤位解決吃食問題。
像宋玉枝這樣市口不好,做的吃食新鮮、手藝又過硬的,也只能把日收益穩在一百文左右。
而且之前是午后就能全部賣空,黃昏前后就能收攤歸家,好好休息。
現在一日比一日賣空的晚,經常是天黑前才能結束一整日的營生。
碼頭上的攤子也是一日比一日少。
趙大娘心急,這日攤子上的人流又斷了檔,她摘了圍裙就說出去幫著打聽打聽。
宋玉枝老神在在地攏著袖子,窩在推車前,心里算著賬。
經過她這近一旬的努力,凍瘡膏花費的那一兩銀子已經掙了回來。
而且家里現下也不只是她有進項。
前些日子周氏已經結到了給李家媳婦做一套虎頭鞋帽的三十文工錢。
自家親娘看著文弱,卻是個立得住的,被她“推”過一把之后,已然知道想做營生得多跟人打交道。
那天給李家媳婦交貨的時候,她特地沒直接送去李家,而是帶著做好的小帽子、小鞋子在人前逛了一圈。
李家媳婦給侄子準備的布料和彩線都是上乘的,周氏女紅上乘,又做得認真盡心,鞋帽上的小老虎栩栩如生,纖毫畢現,當即就收獲了街坊四鄰的各種夸贊。
又正好年節前,手頭寬裕的人家都要給家里的孩子裁新衣。
周氏就又很順利的接到了兩個做新衣的單子。
襖子雖然比虎頭鞋帽工作量大,但卻沒有那么精細費眼,周氏還是一樣收三十文手工費。
這加起來,周氏那邊也有上百文的進項了。
雖不算多,但一家三口到過年的嚼用是將將夠了。
更別說家里早先安家采買剩下的那三四兩銀子一直沒動過。
搭伙的趙大娘家的雞鴨也售賣一空,兔子也賣了不少,應當也攢夠了過年的銀錢。
兩人干到年前,就算生意一直下落,但怎么也能再攢個一二兩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