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娘前頭陪著宋玉枝去觀察競爭對手情況,那會兒就發現宋玉枝對著人家大攤檔上的冰盆,看了好一會子。
現下聽宋玉枝說要出去買大件二,趙大娘便下意識的以為宋玉枝是要去買冰。
她先是立刻說自己已經歇好了,又道:“碼頭上沒有冰戶,買冰得去城里的冰局。不然枝枝你先在攤子上歇著,我先去問問價?”
宋玉枝搖頭道:“大娘不用折騰,我不是要買冰。”
古代沒有冰箱,冰在古代夏季是稀缺資源,是奢侈品。
大致有兩類,一種是冬日里采的干凈水源凝成的冰,采的時候很有講究,既要干凈,還要完整。保存到現下,價格貴的驚人,說是價等金璧也不為過。
莫說是碼頭上的攤檔,就是城中一般的小食肆那也是用不起的。
另一種稍微平價一些,就是在冬日在河上隨便鑿了儲存起來的河冰。
后者這種冰就不大能入口了,搞不好就會讓人腹瀉得病,只能用來降溫。
今日宋玉枝在人家攤檔上看到的,就是這種。
據說是那攤主家里就有冰窖,冬日里隨便雇幾個苦力采了,也不講究什么干凈和完整,幾百文錢就能采一冰窖,儲存在冰窖里,放到現下正好拿出來用。
這種冰再便宜,那也是要銀子的,會大大提升攤檔上的成本。
宋玉枝今日盯著人家那冰盆看,并不是眼熱人家的冰,而是那攤主的做法給了她靈感——
那個攤檔比隔壁胖嬸家還大,一個冰盆哪里就夠使整個攤檔上都變得涼爽呢?
不過是放在門口給客人瞧了,產生心理暗示,讓客人察覺到了涼意,便會選擇去他家用用飯。
那不用冰塊,而是做一些冷食,不是也能起到同樣的效果嗎?
宋玉枝準備做點涼粉來賣。
方才買菜,她已經挑選著買了一些綠豆,用清水把綠豆泡上之后,宋玉枝就和趙大娘出去買小石磨。
石磨這種常見的器具,自然是比夏日里的冰好尋。
在碼頭上尋摸了一陣,宋玉枝找到了一個售賣小石磨的攤檔。
豐州城就有采石場,石料不是啥稀罕物,加上近來碼頭上家家戶戶都生意淡,宋玉枝耐著性子跟攤主還價。
最后那二十來斤、打磨得光滑圓潤、做工很不錯的小石磨也不過花費了二百多文。
對現下手里握著二十兩銀子的宋玉枝來說,并不算是什么大筆投資。
交付完銀錢之后,趙大娘就幫忙搬著小石磨回到了攤檔上。
小石磨經過一番從里到外的洗刷,正好綠豆也泡好了,宋玉枝就準備開始磨綠豆漿。
這個步驟并不復雜,小石磨也并不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除了年紀尚小的宋知遠外,攤檔上的其余人都轉的動。
她示范過之后,很快趙大娘和周氏都上了手。
接著宋玉枝開始準備蓋澆飯的飯食,由她們二人輪流磨綠豆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