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從古到今都受人重視的大節日。
豐州城往年都會舉辦盛大熱鬧的賽龍舟活動,以此來祈求風調雨順,農作物豐收。
得勝者還能獲得由官府發放的獎勵。
首先是十兩銀子的豐厚賞銀,其次是能身披紅綢,坐在官馬上,從碼頭一路進到城里,風光游街。
這樣既有里子,又有面子的獎勵,不說普通百姓,就是鄉紳富戶,那也是趨之若鶩。
節前幾日,一眾官差就開始組織人手清理河道,統計參賽人員。
不多時,就能看到一些個劃龍舟的漢子在大河上,喊著號子,熱火朝天地操練起來。
好些個喜歡湊熱鬧的百姓,也會愿意冒著暑熱過來瞧上一陣子。
碼頭上的總算比之前多了些人氣兒。
宋玉枝這邊生意稍微好了一些,但是也有限——
各個龍舟隊的人都得抓緊時間訓練,沒那么多工夫從龍舟上下來,到攤位上用飯。
通常他們都是派一個代表過來采買,然后花幾文錢雇幾個閑漢來幫忙運送。
現下閑漢有了李貴領頭,早早地就守到了河沿上。
都不用龍舟隊的人來尋,他們主動就會上前詢問需不需要用人?
另外還會推薦碼頭上同他們合作的商戶家的飯食。
好些個近日無人問津的吃食攤子上,迎來了久違的可觀的客流量。
而宋玉枝家的小攤檔,一眾閑漢是決口不會提的。
就算有客人主動問起,他們也還是會堅持說不配送宋玉枝家的飯食。
因此宋玉枝家的生意起色并不大,主要還是多了一些來碼頭上看熱鬧的百姓光顧,將每日剛夠付攤檔租子的收益,拉回到了一日二三百文的進項。
宋玉枝既然決定不能坐視不理了,在兼顧生意的同時,她閑暇時就開始想法子。
自然不是跟那李貴想的那般,無頭蒼蠅似的,去找他什么罪證,而是回歸生意本身,想著怎么提升客流量。
這日,宋玉枝在碼頭上看到了張栓子。
不止他,還有他兩個兄弟,和清水巷一帶的半大孩子們。
那會兒宋知遠正跟往常一樣,站在門口的小板凳上,一手收取銀錢,一手拿著炭條,在小賬本上寫寫畫畫。
“知遠!”隔著人群,張栓子瞧見了他,揮著雙手,興高采烈地喊了他一聲。
宋知遠聽到他的聲音,同樣也很高興,一邊跟他揮手示意,一邊還不忘接著做自個兒的活計。
小攤檔上本也不算多繁忙,宋玉枝見了,就抽走了宋知遠手里的炭筆,讓他去招呼自個兒的小伙伴。
宋知遠從小板凳上跳下,腳步輕快地跑出小攤檔。
一群半大小子立刻把他圍住,熱火朝天地說起話來。
“知遠,這就是你家的攤檔啊,真好!”
“對啊,雖然比別家稍微小了一點,但是你家攤檔上看著比別家人多誒!我們一路走過來,好些攤檔上都沒啥人呢!”
“原說我近來找你玩,你都不出來。敢情你在攤檔上這么忙啊!我再也不怪你了。”
宋知遠是家里的小賬房,他再清楚自家的生意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