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收攤早,宋玉枝回到清水巷的時候,不過才申時。
也就是下午三點左右,距離亥時末宵禁,還有將近三個時辰。
她先趕緊回屋躺了會兒。
迷瞪了大概半個時辰,感覺身上有力氣了,宋玉枝洗了把臉,出了屋子。
出來后她才發現自家小院里多了很多人。
張大嬸、鐵牛他娘……還有其余小伙計們的娘都過來了。
上午周氏就回了清水巷。
宋玉枝拜托她的第一件事,就是告知小伙計們的家長,自家有了新的商業計劃。
前頭雙方合作愉快,近來半大小子們都借著宋知遠傳話了,人后在家那更是不住地念叨,還想去給宋玉枝當幫工。
家長們被念得耳朵起繭子了,只是出于對自家孩子的愛護之心,才死咬著沒松口。
一聽周氏說還有那樣的好活計,這次都不用特地跑到碼頭上折騰了,那自然是一呼百應。
早早的,大伙兒就都等在了家里。
后頭聽說宋玉枝已經回來了,一眾家長都不用人組織,自發性地先后過了來,輕手輕腳地幫忙洗菜、打水,清洗蓋碗……幫宋玉枝做好了燒大鍋菜的準備工作。
“嬸子們有心了。”
“小娘子客氣了!難為小娘子有好活計還想著咱們幾家。”
“就是!反正我們平時在家做的也是這些,順手的事兒罷了!”
宋玉枝明顯地感覺到這些人里頭,除了張大嬸一如既往地待自己親厚,其余人明顯對她多了幾分客氣和尊敬。
說來倒也正常,現下的她不只是碼頭上、偶爾需要短工的攤販。
更是未來豐州城里的宋記食府的東家,等到食府正式開張,少不得要“招兵買馬”。
都知道宋玉枝為人公道,在她手底下干活,只要差事完成得好,就不會吃虧!
家長們誰不想著讓自家孩子,成為宋記食府的正式員工呢?
在城里又不用擔心招惹上什么碼頭上的三教九流!
故而她們殷勤客套一些,再正常不過。
宋玉枝并不見怪,又道過一聲謝,洗了把手開始干活。
蓋澆飯的菜色雖然會時常變化,但為了控制成本,說到底其實還是燒些應季的簡單家常菜。
有了一眾麻利的婦人相幫,小院的灶臺又比攤檔上的得用,一個時辰,宋玉枝就分兩次,炒好了四大鍋菜,夠裝七八十份蓋澆飯的。
裝盛的部分同樣不需要她多操心,張大嬸她們既然能生出那么機靈的小子,就也不會是什么蠢笨人。
宋玉枝示范了一次,說了些注意事項,一眾婦人很快就上了手。
要不說人多力量大呢?
平時這么些蓋澆飯,周氏和趙大娘且得裝盛好一會子。
現下不過花費了兩刻鐘,七八十個蓋碗已經裝得滿滿當當,整裝待發。
一眾小子更是在院門外時而踱步徘徊,時而探頭探腦。
就等著宋玉枝一聲號令,他們好提上蓋碗出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