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會兒必然是要碰面的。
沈遇還記得醉酒那日的事嗎?還記得多少?
還是說,他都想起來了,這些日子才特地晚歸,就是怕同她碰面而尷尬?
思緒紛飛之際,宋玉枝吃完了一餐夕食。
還好沒多會兒,宋玉枝也沒空胡思亂想了——小伙計們早早地就回來了!
這次他們上工可比之前順利多了,之前還得背著宋玉枝教的話,賠著笑臉仔細跟人推銷。
現下只是剛到地方,還沒開始吆喝,就有人眼熟他們身上的大紅色條幅,主動過來搭話。
等到他們吆喝起來,喊出“宋記食府”的名頭,那聞訊前來的人就更多了!
加上七八十份蓋澆飯聽著多,但分到每個人手里,也不過就七八份,豈不是一下子就賣出去了?
要不是他們需要同客人說解釋,蓋碗得提前付兩文錢押金,可以等著明日他們過來的時候歸還,也能去碼頭上固定攤位處歸還,和他們謹記著宋玉枝的吩咐,一路逢人宣傳,想吃正宗宋記飯食,就得認準這玉蘭花枝的徽記……
都不用折騰到這會子,天黑之前就能回來了!
半大小子們一邊把到手的銀錢上交,一邊熱火朝天地聊起來。
有個小子笑容滿面地說:“明天我還要去我分到的那條街,那幾個主顧都把家里的地址告訴我了。讓我明日去取碗,順帶把明日的都訂上了!”
這樣能接到預訂單的,歷來是最風光的,不只能得到夸獎,還另外能多得一文錢工錢。
其余小子無不艷羨,先前當過“銷售標兵”的張栓子更是握著拳頭,斗志滿滿地說:“我今天才剛開始吆喝,幾碗蓋澆飯就讓人都給‘搶走’了。明日我會更加努力的!”
素來穩重的鐵牛倒是沒急著發宏愿,只是小聲詢問宋玉枝說:“宋姐姐,明日能多給我們一些飯食嗎?”
這七八份實在是不夠賣啊!
要不是都知道宋玉枝白日里在碼頭上已經夠辛苦,早就有人提出“抗議”,而不是這么好聲好氣地詢問了。
“這肯定啊。”趙大娘幫著接口,“枝……咱們東家出了名的手腳麻利,做菜又快又好。就是一直被環境條件限制了。要我說,明日就不在這燒菜了,改去我家。我找個相熟的泥瓦匠,把灶頭修葺一番就是!”
這還真是,宋家小院只有兩個灶眼,宋玉枝燒四個菜,就得分四鍋,燒兩回,中間還得花費時間刷鍋。
而隔壁原屬于周家的院子,則處處都比小院寬敞。
那邊灶房、灶臺更大,灶眼也有四個。
只要宋玉枝能一心多用,同時看顧四個鍋里的菜,同樣的時間,就能做出雙倍數量的菜。
中間刷鍋的活計也不用宋玉枝再沾手。
前頭宋玉枝一直沒用那邊的灶房,就還是因為歷史遺留問題——周師傅一個人住太久了,屋子需要修葺的地方太多,灶眼也只有一個頂用。
趙大娘和沈遇搬過來后,修補了好些日常要用的地方,灶房那邊還未怎么動過。
反正一個灶眼也夠他們娘兒倆日常使用了。
宋玉枝簡單算了算,今日七八十份蓋澆飯,除去給小伙計們的一文錢抽成,還能掙個三百文左右。
若是借用趙大娘那邊的廚房,把蓋澆飯數量翻一倍,那一天能掙個六百文,維持到月底,還真能湊出好幾兩銀子,當新店里的流動資金。
所以宋玉枝就應承下來,讓趙大娘盡管去找師傅,她來出這部分銀錢。
翌日從外頭回來,宋玉枝就見到了左手瓦刀、右手泥抹子的沈遇。
敢情這就是趙大娘口中“相熟的泥瓦匠”?!
宋玉枝忍俊不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