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枝在碼頭待了半年多,要說沒有一點感情,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趙大娘就更別說了,她比宋玉枝來的還早,為人又熱情仗義,有碼頭上好些人家都頗有交情。
眼看趙大娘頗為不舍,宋玉枝就提議兵分兩路,她和周氏去吳家攤檔,知會收徒考校的事兒。
趙大娘則去和有交情的熟人道別。
辰時天光大亮的時候,在關卡處碰頭。
說定之后,宋玉枝到了吳家攤檔上。
時辰尚早,吳家小姑娘還未來,只吳家夫妻和他們家里的兩個兒子在。
看宋玉枝和周氏手里都提著不少東西,吳嬸子立刻會意,擱下手里的活計,迎上前問:“前兩日才聽說小娘子在相看鋪子,這是今日就要離開碼頭了?”
都知道宋玉枝離開這處,是奔著更好更大的前程去的,所以吳嬸子說話的時候帶著笑。
末了還道了一句“恭喜”,又說了幾句吉祥話。
宋玉枝先謝過對方的吉言,又把新店的地址告訴了對方,最后道:“開店之前,我就準備把收徒考校給辦了。約莫就是這一旬內的事情,便想著來知會嬸子一聲。”
“好好好。”吳嬸子一疊聲地應下來。
看宋玉枝和周氏并沒有急著要走的模樣,她便邀請母女倆在攤檔上坐下,給她們上了茶水,仔細問詢起來那收徒考校準備考什么?多少人參加?又最后準備從中收幾個學徒?
她想讓自家閨女拜入宋玉枝手底下,不是一日兩日了,上心一些,再正常不過。
宋玉枝一一回答道:“考校內容自然還是廚藝本身。暫時還不確定有多少人參加,便也不設置從中選拔多少人。”
這話聽著委實有點像在打馬虎眼。
但宋玉枝確實沒想好考什么。
還是那句,收徒這種事,她也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回啊!
近來事兒又忙,她實在分不出心力,把所有事情的細節都考慮的清楚明白。
至于參選人數……
說來也是宋玉枝正苦惱的問題。
來到豐州城后,她幾乎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不是在碼頭,就是在清水巷活動。
交際圈實在是窄,除了眼前的吳家人外,清水巷那邊的街坊疑慮頗多,昨日都沒給出準話。
她總不能直接對著吳大嬸說,現在能確定參賽的,只有您家閨女一個人吧。
便只好把說辭含糊一些。
好在吳嬸子并不見怪,她想著宋玉枝這樣的廚藝,在碼頭擺攤半年,便已經遠近聞名,前頭“宋記食府”又通過游街宣傳,在城里都名噪一時……她下意識地以為是想拜入宋玉枝門下的人太多,統計不過來。
“不瞞小娘子,我家那閨女往日是個憊懶的,長到十二三了,還未正經進過灶房。但前頭聽聞小娘子進城開店后要收學徒,她這些日子就仿若變了個人似的……”
考校在即,吳嬸子少不得給自家閨女說說好話。
一通說到辰時初,到了宋玉枝和趙大娘約定的時間,吳家攤檔上也有客人過來了。
宋玉枝和周氏起身告辭,吳嬸子喊了大兒子幫忙提包袱,交代他得相送到城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