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說晦氣話的漢子倒不盡是胡說,宋記食府的門臉確實不大,大堂里頭確實擺不下幾張桌子,容納不了很多人。
宋玉枝根本就沒想著在這逼仄的大堂,擱什么桌子。
那樣只會讓地方更顯逼仄。
客人們剛進店,入眼的就是一張巨大的柜臺。
時下店鋪里頭的柜臺,通常都是短短一截,橫向面對大門擺放。
而宋記的柜臺,卻是豎著擺放,直頂門楣,從門邊上一直延伸到另一頭墻壁。
這樣不僅是節省了空間,更是讓人進店后,一眼就能看到各色吃食。
只見那柜臺擺著一個個大型托盤,每個托盤上的吃食都不盡相同——
一開始是最常見的饅頭、包子、花卷、青菜粥、南瓜粥、小米粥、綠豆湯那些。
走過幾步,就能看到一小籠一小籠的奶黃包、云朵糕、蝦餃、燒賣、小籠包……
可謂是應有盡有。
時下的普通百姓菜單并不豐富,好些個小籠點心,他們連名字都叫不上。
就更別說問價了。
問了不只是讓人覺得自己見識短淺,更怕問完還囊中羞澀買不起,豈不是平白讓人笑話嗎?
好在宋玉枝早就考慮到了這一層。
每個木托盤上方,都掛著一個木牌,上頭寫著吃食的名字和價格,一文錢到十文錢不等。
能有銀錢下館子的客人,就算再目不識丁,數字總是認得的。
就算叫不上、也不認得木牌上的名字,看清價錢后,伸手一指,讓伙計給自己拿,總不用擔心出洋相。
還有一樣更難得,就是從放鞭炮、揭紅布,到宋玉枝在人前說完話,再到他們這些人進店,怎么也有一二刻鐘了。
雖然六月正當酷暑,東西不容易放涼。
但怎么也不至于說過了這么久,柜臺上的點心都還冒著熱氣兒,就好像全部都是剛出鍋一般。
各種熱騰騰的香味混在一處,簡直要把人香迷糊!
這還要啥寬闊的大堂啊,只要把窗子大開,還能發愁沒有客人登門?
有熟客好奇地同宋玉枝打聽,詢問這是怎么做到的?
他同行的人立刻拐了他一下,“能吃上剛出鍋的吃食是好事啊!瞎打聽什么呢?”
那熟客才反應過來,自己這是在打聽人家的商業秘辛,便連忙說抱歉。
方才外頭放掛鞭,宋玉枝讓人把臨街的窗子給關上了。
現下她一邊開窗,一邊說不礙事的,“這柜臺是我設計好后,同相熟的木匠定做的。里頭下方有火塘,能添柴……故而這些吃食說來還未離火呢。”
早先一家子來相看鋪子的時候,周氏和趙大娘就對這逼仄的一樓大堂,存有疑慮和擔心。
當時宋玉枝說自個兒有法子,能讓這一樓變的得用起來。
她當時就根據碼頭上常見的推車,生出了定做這樣一個柜臺的靈感。
后頭籌備的時候,她就把想法同唐木匠說了。
唐木匠是做推車的熟手,這柜臺既然是由推車演變而來,于他而言就也稱不上多困難。
唯一的麻煩點就是推車都是露天使用,不需要考慮排煙問題。
這種室內柜臺確實架設煙道的。
下頭實在沒地方,唐木匠只能上頭架了一條煙道,再在跟后院墻壁相連的那堵墻掏洞,把煙都排往后院。
頂上的煙道用木片遮擋,也就是掛著價錢木簽的地方。
這才有了這直頂門楣的高大柜臺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