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枝和宋知遠則去了一趟隔壁庫房。
魏家的庫房里就沒有透光的地方了,只能拿著燭臺慢慢翻找。
姐弟倆找過幾個樟木箱,最后找到了一個裝盛筆墨紙硯的箱子,其中有一種硬挺的紙張,看著就十分精貴,價格不菲,世面上難尋。
雖然魏家人離開之前,魏老太太對著宋玉枝千叮嚀、萬囑咐,讓她可以隨意取用密室里的東西,千萬不要舍不得。
但這種世面上難尋、不能以金錢衡量的東西,宋玉枝還是不想動用太多。
她就準備用普通紙給兵丁們謄寫潤色家書,這種精貴硬挺的紙,用來裁制信封。一大張可以裁剪十來個信封。
他們揣上東西回了起居室,趙大娘已經烤好了一張,正和周氏一道看著。
兩個娘都一臉疑惑,宋知遠小跑著上前看了一眼,小小的腦袋上也冒出一個大大的問號,“姐姐,你這上頭寫的是啥?”
宋玉枝對繁體字一直是認的快、寫得慢。
畢竟她還是習慣寫簡體字,想到某個字的第一反應依舊是簡體,得在腦子里經過一套“翻譯”流程,才能轉換成時下所用的繁體字。
早些時日她給沈遇寫一封家書,都得前后寫上好幾日。
當時時間倉促,等著給家里傳信的民兵又那么多,讓宋玉枝寫繁體字她哪里忙的過來?
所以她在紙上寫的都是簡體字,在宋知遠和周氏他們看來,很多字都是“缺胳膊少腿”的,自然就認不全了。
“這可以算是一種新字體吧。當時我想著后頭謄寫肯定得我參與,就怎么方便怎么來了。這樣,我負責翻譯,娘負責烤火和裁信封,知遠你來謄寫。”
宋玉枝拿過第一張紙開始辨認起來,道出了第一個民兵的姓名和住址。
第一個在紙上留下口信的,是同沈遇關系最親近的小石頭。
小石頭沒個正經名字,家里也沒什么人,是吃村里百家飯長大的。
他想給全村人都留些話,但考慮到篇幅有限,他最后只是把家書寫給村長,告訴村長自己把前頭一個月的月錢,連帶在宋記打短工掙的工錢,一并埋在了村口的水井旁邊。
匯集起來,也不過寥寥數十字。
一家子齊齊動腦,以小石頭的口吻感謝所有幫助過他的鄉親父老,最后再提銀錢,總算將數十字擴充到二三百字。
第二封家書,來自一個和老母親相依為命的兵丁。
他母親病了,急需一筆藥錢。
他將母親托付給同村的親戚照看,只同母親說要去城里做工掙藥錢,根本沒提自己是征召當民兵的事。
宋玉枝在信中給了他母親一個交代,道明他所做的事,寬慰了他母親一番。
第三封、第四封……
一封封家書整理出來,就好像一遍遍經歷別人的人生。
別說宋玉枝同一眾民兵說過話、算相識,便是周氏他們這樣只能看到只言片語的,一時間都很是傷懷和唏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