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良心的,會掛上原著者的名字。沒良心的,連原著都不管不顧了,直接署上自己的名姓。
這種剽竊行為,不是某一個人在做,而是幾乎所有的戲曲創作者都在做。
當然,除非是戲曲的業內人士,也沒人會去關心這出戲到底是誰的原創。一般的觀眾,只會看故事是否感人,臺上的戲子唱得是否動聽,至于戲目本身質量的好與壞在他們看來,跟創作者似乎并沒有太大的關系。
前朝敗亡,文人大多流離失所,本來能與北地雜劇相抗衡的南戲,也漸漸落寞。
這出《琵琶記》一旦面世,絕對可以成為南戲的扛鼎之作!
李顯掩卷長嘆。
本以為,甄公子能寫出《牡丹亭》,很可能只是偶然為之。卻哪曾料到,這出《琵琶記》的文采竟然絕不下于《牡丹亭》。
可惜啊,當朝科舉未開,否則憑著此子橫溢才華,不說狀元,最起碼也是個進士之首。
雖然至今為止,還沒能看到他“自由貿易區”的效果,但已經顯示出胸中之丘壑。
此人,年紀雖小,卻絕對是棟梁之材!如果能讓他執掌朝廷財政,也許會有辦法一改朝廷長期入不敷出的困窘。
可惜啊……
半天假期倏忽而過。
李顯終于站起身,伸了個長長的懶腰,推門而出。對著始終站在門外的小廝點了點頭,慢騰騰地下樓而去。
小廝一臉詫異,卻只是躬身相送。雖然他并不知道自家主子為什么會連續數日住在天海閣,為什么會那么勤懇地在天海閣做些下人才做的事,為什么又突然回來卻關在屋里一言不發,但他還是未曾開口問一句話。
對他來說,只要自家主子安然無恙,那就沒什么可擔憂的。
李顯走近天海閣,拐入邊上一家不知道什么時候悄然開業的小食店中。
店面長寬約丈余,角落中隔出一個半人高的灶臺,食客一眼便可見到里面的整潔。
整潔的不僅是忙碌的老板與員工,還有灶臺的每一個角落,以及總是干凈如新的鍋碗瓢盆。讓人一看便會從心里生出無窮食欲。
小店有三個人,兩個老板一個員工。員工是一個五大三粗的大娘,面相實在,手腳相當利索。
女老板是茍家四娘,一副怕見生人模樣,總是縮在角落里安安靜靜地負責收銀。
男老板是茍順,負責時不時過來巡視與觀望。
對于這家名為“南海小吃”的小店,真正老板是誰,李顯并不太關心。倒是這里提供的一些小吃,卻是真的不錯。
拌面、扁食、拌粉,三五文錢便能解決一頓飯。若想再吃得好些,便有熗肉、豬牛內臟糴湯,簡單卻脆嫩可口。
若還不飽,就可以再花五文錢,添上一碗澆淋鹵汁的米飯,雖然未必就是人間美味,卻絕對是整個廣州城性價比最高的一頓飯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