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熙從自己右側開始,一一介紹這些老頭子。
胡三省,字身之號梅澗,臺州寧海人。曾在賈似道軍中擔任幕僚,臨安降后隱居故里,拒不出仕,專心于《資治通鑒音注》的編撰。
吳澄,字幼清,江西臨川人。當世理學大家,被視為朱熹之后道統的承傳者。與北地許衡并稱“北許南吳”。曾被江南行臺侍御史程矩夫召往大都,雖然北地儒士多有挽留,卻依然堅定地回歸故里,授徒講學。
鄧剡,字光薦,號中齋,江西廬陵人。不僅是文天祥老鄉,還曾經與文天祥一同在白鷺洲書院進過學,為景定三年進士。隨文天祥起兵后,以禮部侍郎職參與崖山之戰。兵敗自盡未遂被俘,被押北上時因病留于金陵得以脫身。
這一群老頭子當中,此人曾經的身份,比謝翱還要顯赫。
此外,還有江陰陸文圭陸子方,博通經史百家及天文、地理、醫藥、律歷、算術之學,尤精于地理考核。
浦江方鳳方韶卿,曾與謝翱一起為文天祥咨事參軍,是月泉吟社的評卷人。
婺州吳思齊吳子善,月泉吟社組織者之一。宋亡后游歷江湖,在座諸人,大多是他出面相邀而來。
蘇州鄭思肖,詩畫雙絕。原名鄭之因,宋亡后改名思肖,字憶翁,號所南,以示不忘故國。
介紹了一圈,甄鑫一個名字也沒記住。只是見著這些神情各異的老頭子,身材俱皆消瘦,雙目卻都是炯炯有神,甄鑫不得不在心里暗暗嘆服。
無論如何,拒絕元朝招攬,不肯出仕卻寧愿過著清貧的生活,這份執著都得讓人佩服。
有這些人在,起碼這個時候,大宋還有正氣殘存。
只是,等這批人老死之后,天下還有幾個人會記著曾經的大宋?
骨氣,畢竟當不成飯吃,養不活自己更養不得子孫。但是沒了骨氣,與彘狗何異?
甄鑫重新整衣,正禮而拜,保持著絕對的恭敬與謙卑,誠懇道:“小子何德何能,勞煩諸位先生前來,不甚惶恐!”
態度還是不錯的……幾位本來眼神顯得有些凌厲的夫子,略微收斂起自己的睥睨。
幾位老先生相互間以眼神交流,最后目光落在胡三省身上。畢竟老者為尊,這位已經六十的史學家是在座中年齡最大的一個。
胡三省輕撫修長而稀疏的灰白胡須,正待開口,邊上卻冒出一個聲音。
“甄公子,我有問題想要請教。”
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向此人。
卻是今晚除了甄鑫之外,年齡最小的一位,江陰陸文圭。年僅三十八,與胡三省差了一輩有余。
便有人皺起眉頭,瞪著陸文圭。
陸文圭卻對這些不滿視若不見,只是滿含著期盼看向甄鑫。
甄鑫拱手一禮,說道:“不敢。請先生盡管提問,甄鑫知無不答。”
“你說天地是圓的,如何證明這觀點?”
所有人都一怔。
有兩道埋怨的目光盯向吳思齊。江南隱居于山林的遺老無數,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參加今夜的聚會。
就比如這位陸圭。
今天,可不是來跟甄鑫探討學術問題的。更何況,自己這一群人不敢說都讀破萬卷書,卻也不是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可以比肩。跟他探討學問?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