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姚燧,是忽必烈潛邸之時第一幕僚姚樞的侄兒。自小便跟著姚樞長大,師從許衡。
北地儒學,以許衡為尊。許衡去世之后,姚燧承其衣缽,成為儒學領袖。而南宋的覆亡,使得姚燧如今被視為天下的儒學第一大家。
其門生故舊,遍布朝野。即便是漢軍之中,也有他不少的弟子。
姚燧官位并不高,以翰林直學士之身,曾任職大司農丞以及江西行省參政。論如今的官職還不如葉李,但是其在朝堂的影響力,恐怕十個葉李都比不上。
若論學問,整個北地能與姚燧相比的,只有一個江漢先生趙復。
只是趙復原為宋人,被俘至大都之后,受姚樞勸導后,雖然并未殉國,也終身未曾出仕。而是在大都幫助姚樞建立太極學院,并傳播江南理學。連姚樞與許衡都尊其為師,從而被視為北方理學第一人。
只是,始終以宋人自居的趙復,在大都數十年,從來都是深入簡出,根本無意于自己的名聲。當然,朝廷也不會允許這樣的一個遺老,在北地肆無忌憚地擴展自己的影響力。
姚燧親至杭州,對葉李來說本應該是個好消息。只要能得到此人的認可,便意味著自己可以開始進入北地文人的核心圈。
也意味著若有一天,哪怕皇帝厭煩了自己,奪去自己所有的官職,葉李依然可以憑借這層關系,縱橫朝野而不虞有失。
只是,葉李想不明白,這位老先生在這個敏感的時候,跑杭州來所欲何為?
正糾結中,邊上傳來陣陣興奮難耐的問候聲:
“姚先生?姚先生怎么來杭州了?”
“姚師——”
“牧庵先生——”
“姚學士——”
姚燧,字端甫,號牧庵。今年雖然才五十有一,但即便是年過六十的胡祗遹,也不得不站起身來,尊一聲“端甫兄”。
此人身材不胖不瘦,滿臉濃密的須髯濃,卻依然遮不住他溫文爾雅的風范。
只有葉李勉強保持著端坐的姿勢。
“葉大人——”姚燧先行打了個招呼。
再怎么說,作為行省丞相的葉李,代表的是朝廷的形象。
葉李便跟著起身,拱手稱道:“葉某見過牧庵先生。”
姚燧回禮,一絲不茍。
葉李正待延其入座,姚燧卻抬手輕身說道:“還請葉大人借一密室,姚某需要會見一位客人。”
姚燧親自從大都趕來杭州,只為了見一個人?
誰?
葉李暗自心驚,自己的布局,會不會被他全盤打亂?
似乎感受到葉李的擔憂,姚燧輕聲說道:“葉大人,可以繼續這場詩會,姚某不會妄加干涉。”
與此同時。
在王府大院內,正在接受一眾年輕人膜拜的甄鑫,看著如眾星拱月般經過的姚燧,心里甚為不爽。
觀眾們關注的視線,全被這老頭給帶走了。
除了,眼中依然有淚光閃爍的范梈。
“那老頭,誰啊?”甄鑫側身問向謝翱。
“姚樞的侄子、桃李滿天下的北地大儒,姚燧。”謝翱的聲音之中,帶著一股由衷的敬意。
“敵?友?”
謝翱搖搖頭,說道:“此人一心鉆研程朱理學,對江南文人頗多親近。據說對于瀛國公及北遷的趙氏皇族,也曾頗多關照。”
親宋的文壇領袖級人物?
對于元朝的文壇人物,甄鑫只記得幾位戲曲大家,誰會去關心這些研究理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