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既然不愿意承認自己的身世,為何又放出風聲來,故意引導世人對其身世的猜測?”趙復問道。
“身世的隱秘,對他而言,同樣只是工具。他早就知道,有人在利用他的身世布局。既然如此,他便趁勢利用這模糊的身世,為目前的自己謀利。
而且,他從來也不相信,自己會是真金之子!
這也是姚某難以理解之處,莫非他的身世,另有隱情?”
趙復搖搖頭,并未回答。
自己多年的謀劃,并非無人知曉。但是既然姚燧不清楚事實的真相,只能說明他的先師許衡以及叔父姚樞,并不覺得姚燧適合知道過多的真相。
對于這種不夠圓滑之人,有時候知道了太多的真相,未必就是好事。
“你覺得,他能擔當得起天下的重任嗎?”
姚燧無奈地看著坦然的趙復,自己的問題他避而不談,只能說明甄鑫的身世,可能沒有自己想的那么簡單。
可是既然趙復不愿意說,自己也不能繼續逼問。
“此人,是江南最后的希望。或許,也是漢人最后的希望……”
這回答有些出乎趙復的意料,沒想到一向眼高于頂的姚燧,對此人的評價會如此之高。
如今最有希望爭奪太子之位的兩個王爺,鐵穆耳一向瞧不起漢人,甘麻剌雖然對漢人更親近些,卻只是想利用漢人的勢利以對抗鐵穆耳。
這兩位,猶如當年的阿里不哥與忽必烈,一個依靠蒙古宗親爭奪正汗位的正統,一個希望憑著漢人的擁擠奪得天下。
只是,鐵穆耳與其祖父相比,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之上。漢人文武也不可能如當年一般,傾盡所有來輔助鐵穆耳。
兩個無論誰上臺,都不可能重用漢人文武,更不可能接受進一步的漢化。
如果沒有其他的變數存在,可以預見百年之內,漢人確實再無翻身的可能。
除非,造反……
但是別說江南人被打斷了脊梁骨,就是連北地漢人,又有幾個敢挺身而出,直面依舊兇悍的蒙古鐵騎。
關鍵是,現在的漢人,早已被忽必烈打成了一片散沙!
“他曾說過,無論漢人南人,其實都是兄弟。兄弟之爭,只是意氣之爭,在面對蒙古人時,應當團結一心,共抗外敵。
國朝如今蒙古人不過數十萬,哪怕加上漠北蒙古人以及畏兀兒人,也不過百萬。可是漢人與南人相加,足有近億。
以億對百萬,堆也能把蒙古人全都堆死!
當然,戰爭并非只是數量上的簡單對比。若漢人與南人無法形成一致的目標,終究不過一群面對巨象的螞蟻。
是以,他為今后的舉事,確定了一個可供南北共同擁護的綱領:
驅逐韃虜,還我中華!”
驅逐韃虜,還我中華?
趙復眼睛一亮,幾乎拍案而起。
僅此八字,當抵十萬精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