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自成吉思汗開始,蒙元比任何朝代都重視商業、重視海外貿易,但是其中絕大多數的利潤,卻成為皇室與王公貴族的私產,沒有給國家與百姓留下任何的裨益。
盧世榮是被桑哥推薦而得到重用,但是盧世榮受誅之后,國家的財政大權卻落入桑哥的手中。
為了彌補國庫越來越嚴重的虧空,桑哥上任之初便進行鉤考中書省和全國各地錢谷。因此受誅官員無數,朝廷也趁機籍沒了大量錢財。此舉雖然暫時緩解了國用的不足,卻依然無法扼制紙鈔的繼續貶值。
于是桑哥開始變更鈔法,頒行“至元寶鈔”,以新鈔取代舊鈔。
這不過是飲鴆止渴。
到如今,當紙鈔面臨著徹底崩潰的邊緣時,君臣上下,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束手無策。
而且,此事已經不能再拖。
平民百姓沒錢過日子倒也罷了,文武百官沒錢發工資也還能再熬一陣。可是駐扎在大都周邊的數十萬軍隊,一旦斷了錢糧,恐怕隨時都爆發出山崩海嘯般的兵變。
畢竟如今的軍隊不比從前,在無從劫掠的情況下,所有的士兵都得靠薪俸來養活自己與家人。
正月初四,三天元旦假期之后的第一次朝會上,忽必烈冷冷地看著滿頭大汗的桑哥。
如果殺了這個統管財政的尚書省丞相可以解決問題的話,忽必烈絕不會有絲毫的猶豫。
可是殺了之后,又該換誰來執掌財政?
漢人,還有辦法嗎?
忽必烈轉頭看向靜立不語的姚燧,目光雖然渾濁,卻依然讓姚燧不寒而栗。
姚燧硬著頭皮出列,躬身稟道:“耶律希亮有奏,稱其有辦法可暫時緩解紙鈔危機。”
耶律希亮?
大殿之內,頓時響起一片嘰嘰喳喳的議論聲。
或驚嘆,或疑惑,或質疑,或欣慰。
若從出身來說,耶律希亮當算是北地漢人中家世最為顯赫之人。
其先祖便是契丹皇族耶律氏,只是入金之后,便被視若漢人。
其祖父耶律楚材曾在金朝為官,后成為成吉思汗與窩闊臺汗的宰輔。耶律楚材死后,次子耶律鑄繼任為中書丞相,并隨蒙哥汗南征宋國。
蒙哥汗暴斃于釣魚城下后,耶律鑄毅然投奔忽必烈,受拜中書左丞相,并在北征阿里不哥的戰場上立下大功。
此后,耶律鑄幾經沉浮,卻終究沒能逃脫被罷免的結局。因為牽涉山東的一起叛亂,家產被抄過半,全家被迫移居河北山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