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降蒙之后的乣軍,連自己的名稱最終也未能保住,而被統稱為“漢軍”。
乣軍,已經在世人眼中消失了近百年之久。但是,契丹人依然還在默默地堅持著那絲曾經的驕傲。
只是他們只能將這驕傲,深埋于心底,藏于骨髓之間,溶于血脈之中,再努力地將其傳于子孫。
這世上,也只剩下這些人,還固執地認為自己是契丹人,是曾經的乣軍。
哪怕已經沒有人還會寫契丹的文字,沒有人能說一口流利的契丹語。
保護這些人,給這人以最后的希望,這是耶律一族的責任,也是耶律這個姓氏還留存于世的唯一意義。
跟著大汗皇帝的嫡幼子——北平王那木罕離開大都的時候,全軍共有七萬人。
出中書省進入遼陽行省時,那木罕與他的一萬親衛,留在了遷民鎮。
那里,是萬里長城的起點,也是隋唐時防御契丹的重鎮,又名榆關。
榆關雖然早廢,但是那木罕選擇在那駐守,意味想從原路溜回大都,完全不可能!
這是一場令人難以想象的戰爭。
沒有敵兵,沒有戰場,沒有目標,甚至于沒的任何的后勤支援!
十個千夫長,各領數千兵,各自作戰。或侵或掠或奪或搶,只有一個目標,讓這些將士,于東北這片荒涼之地,自己想辦法存活最少一年時間。
當兵,是為了什么?
養家糊口?為國征戰?
為了身上的這身戎裝?
還是為了可以合理合法地去搶去殺去屠戮無辜?
沒人可以給出一個正確的答案,即便是博學古今,而又驍勇善戰的耶律希亮。
不僅僅是蒙古人,包括女真人,乃至自己的先祖,在起兵之初,又何曾不是如此?
國家需要的時候,軍隊是鎮壓內亂、抵御外敵的保障。國家困難的時候,軍隊便是朝廷最大的負擔。
當朝廷無法足額支付士兵的薪俸之時,這些人便成為大都最大的隱患,也是朝廷首先必須防患的對象。
軍隊一旦生變,大都必將大亂。
耶律希亮知道朝廷艱難,卻不曾想過,竟然艱難如斯。
無恥如斯!
只是,其他被派來東北的將士可以抱怨,可以憤怒,耶律希亮卻是不行。
因為“禍水東引”之策,正是他在朝堂之上,親口提出的建議。
自己挖的坑,含淚也得跳進去!
所幸,那姚燧并沒有欺瞞自己。也不知道他用了什么樣的手段,竟然將這八千契丹兵,全都分配到自己屬下。
如此,也好!
耶律希亮從來就沒認為自己能擔得起復興契丹的重任,他唯一的希望,是不要讓契丹這個名字、這個族群,無聲無息地消亡于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
所以,再苦、再難,他都必須為這八千人,闖出一條生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