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是退伍士兵,還有劇組的幾位主演,這待遇也沒法降低。
至于膠片損耗和服裝的刻意做舊,同樣需要錢。
為了營造真實,萊曼這一次可真是下了大手筆的。
五分鐘一晃而過,導演萊曼對一旁等候著的場記點了點頭,看著場記把場記牌放到了攝影機的鏡頭前,然后,他開口說道:“《狂怒》,一號外景戲,第23場,第一幕,a——”
現場的室外一共采用了兩臺攝影機布置攝像機位。
一臺安在營地大門的左側,一臺在營地中心的位置,被高軌架著。
兩臺攝影機的攝像鏡頭正好交叉過去,形成了一個45度的空間拍攝視角。
托馬斯和另一位攝像小組的工作人員各操作一臺,由于現場光線條件很不錯,沒有額外的布光,只使用了反光板和遮光板來調節自然光的亮度和想要形成的光影效果。
尼古拉斯-凱奇穿著坦克服,頭上帶著風鏡,站在“狂怒”號坦克里,從口子處露出了半邊身子。
他的身上滿是血污,臉上更是被炮火熏的黑乎乎,襯托出被風鏡保護著的眼睛周圍部分的皮膚分外白嫩。
一位剛下戰場的老兵形象很好的立了起來。
而這樣一部講究細節都要真實的戰爭戲,自然在角色的裝扮上更是大下功夫。
腳踩騎兵士兵靴,身穿坦克手夾克,手戴M1938皮手套,頭戴M1鋼盔,內附坦克帽(這帽子不防彈,所以在外面加固一個鋼盔,其作用是用來掛載通訊設備的)。
聯絡用的耳機是HS-18型,坦克內部的送話器為T-17型(打起仗來,炮火轟隆隆的,站在一起都聽不清話,所以坦克部隊都搭配這些),里面還裝有一個步兵電臺。
至于保護眼睛的風鏡,大家都是戴的M1938型號,只有凱奇飾演的“中士”戴的是德軍生產的風鏡,意思是繳獲的戰利品,象征他老兵的形象。
負責影片服裝設計的劇組人員瑪雅-梅舍德更是嚴謹,還專門跑去柏林找到了那會40年代的舊衣服,從每一粒紐扣到每一個口袋的分布都極盡的還原真實。
鏡頭里,幾位群演駕駛的軍車由遠及近先是駛入營地,后面跟著的便是尼古拉斯-凱奇等人駕駛的坦克。
它平穩的前進著,但似乎方向和速度都有些問題,都快駛出室外鏡頭所能拍攝到的范圍了。
萊曼也注意到了這種情況,皺起眉頭,喊了停,“Cut!”
正在忙碌的劇組馬上停止了運轉,所有人都看向萊曼這邊。
萊曼從監視器的后方站起身,一路走到“狂怒”號坦克的位置,才開口說道:“怎么回事?行進方向錯了沒發現嗎?攝像機都快拍不到了。”
“我的錯,我有點緊張,沒試過這樣。”正操控坦克,坐在駕駛位置的一位服役士兵滿是抱歉意味的說道:“剛剛我有些混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