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特-貝金賽爾第一次感覺演一個花瓶角色都是這么的困難。
明明導演已經講戲講的很清楚了,她自己在心中也刻畫出了角色的大體形象。
可一上手,得了,“咔。”
這是她今天早上聽到的第五次喊停了。
“凱特,你先休息一下吧,調整一下狀態。”
萊曼倒也沒太說什么,凱特不明白,他在監視器里可是看的一清二楚。
這是對戲被碾壓了。
這能說什么,不是她表演的不好,而是與希斯-萊杰飾演的二當家氣場不搭調。
“希斯-萊杰,你過來。”
人來了,萊曼吩咐道:“你等會換種方法,試試收著點演。”
“嗯。”希斯-萊杰肯定的點點頭。對他來說,這一幕戲他能用十幾種不同的風格演出來,收著點情緒,很簡單了。
......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真的很大,凱特-貝金賽爾有些被打擊到了。
就像她小時候成績優異,很順利的就一路讀到了牛津大學,總覺得學習不難,甚至還讓她產生不了任何的成就感和激情,于是她跑去了好萊塢,去當一位演員。
但她剛剛的表現真的很差,連她自己都感覺到了,甚至還沒有剛開始那么好。
只要她的視線與希斯-萊杰對視上一秒,她的反應大到驚人,有那么一瞬間,她感覺對方打量的眼神好似把她看了個通透,什么東西都隱瞞不了對方。
于是不是忘記接臺詞,就是表情不到位,那么就是眼神飄忽,都快飄到攝像機鏡頭范圍之外了。
一連五遍,把什么錯都犯了,她都懷疑自己是不是演過戲。
表現的還不如個新手。
“準備好了,導演。”
十分鐘過后,各項工作都已就緒,凱特-貝金賽爾再度入場......
萊曼看著監視器傳達出來的畫面,微微點了點頭,看來自己的方法還不錯,讓希斯-萊杰收著點演,氣勢別太壓迫,凱特倒是比前面好了許多,但還不夠,“再來一遍。”
“希斯-萊杰,坐姿也調整一下,往后壓,別前傾。”
“OK。”希斯-萊杰比了個手勢。
因為演員的表演耽誤拍攝是不可控因素,萊曼倒也心態放的很平,他一般有脾氣,都是劇組的工作不到位,而不是表演上的事。
人家沒狀態,強逼也不是個辦法,唯有徐徐圖之最好。
演員嗎,都是這樣的,或許天賦占了很大一部分,但鏡頭下的表演經驗也是必不可少的。
希斯-萊杰難道一出生就會演戲?難道尼古拉斯-凱奇出道就拿了奧斯卡影帝?
屁嘞,前者龍套都不知道跑了多少年,而后者,靠著家族資源,倒是不愁戲拍,還往往角色比較有分量。但早期是怎么被人嘲諷的,不也慢慢挺了過來,還改了名字,啥影帝的表演獎項拿到手軟。凱奇走到這一步花了多少年,細數應該有12年吧。(地位逼近一線開始算起,也就是1996年,靠著《遠離賭城》拿到奧斯卡影帝)。
誰還沒有個磨煉的時候,凱特才剛出道不足5年,一共才演了多少戲。演員這一行對她來說,說一句新人不為過。
而且演技這東西,從來都不是主觀意義上的事情,它需要人生閱歷,需要表演底子,還需要點靈氣,有時候感覺來了,自己都感覺驚人。
就比如希斯-萊杰,從《活埋》到現在,他的進步是萊曼看在眼里的。從開始拍攝幽閉戲的時候,還要花大量的時間找找感覺,到現在的游刃有余。
飾演的角色也能更立體,更豐滿。
就像剛剛分別用好幾種不同的情緒,演繹出相同的鏡頭效果。
內斂、外放;含蓄、張力,他越來越拿捏的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