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不對。”
曹安微微一笑,長袖一揮,山間的亂石被清理了出來,留出了兩塊大石相對而立,耳邊能清晰的聽到身側虎跳澗的流水聲。
“今日咱們坐而論道,沒有身份之別,你有什么想法盡管大膽的說出來。”曹安臉上露出喜色,率先走到其中一塊巨石上盤膝坐下。
“若我等天生天人,只管修行,肉身層次到了,就能達到公子剛才的境界,可為什么那么多的天人境界,卻從未有人達到過公子這般?既是天生的,那境界到了便是到了,常青也認同自己就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為何不曾發生變化?”
“因為你將自己從天地自然中剝離出來了!你只是認同道理,卻未曾聽到這個世界的呼吸,未曾真正的融入它,自你有了意識以來,你就在逐漸走向天地自然的對立面上,這是無法避免的,因為意識正是自我逐漸剝離的體現。”
常青的語速極快,“那我若于混沌之中成就天人,豈非就能達到公子的境界?”
“有一莊戶,于田間勞作,日落而歸,家中妻子備了一籠的饅頭作為晚飯,那漢子吃到第六個的時候,才感覺自己飽了,想著自己吃下去那么多的饅頭,便覺得浪費了,于是責怪自己的妻子,為何不直接給自己第六個饅頭。”
常青沉吟不答,良久才苦笑著說道:“公子你這話有些牽強。”
“如何牽強呢?未曾經歷過,你如何知道這重歸天地自然?沒有之前那幾個饅頭的鋪墊,如何吃到第六個能飽?正如人生三重境是一樣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為第一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為第二重,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為第三重。”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那第一重與第三重有何區別?我自停留在第一重,豈非就是最高一重?沒有第二重,沒有這些心境閱歷的變化,如何體悟第三重之妙?拿起與放下,也是一樣,手中無物,與放下之后的狀態豈非一致?可未曾拿起,談何放下?”
常青眼中閃爍著光芒,他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了什么地方。
“如此是為返璞歸真!!公子,我所理解的可對?”
“正確!”曹安嘴角掛著溫和的笑容,還有太多的道理在心頭,可他吐不出來,那些東西玄而又玄,妙而再妙,不是一兩句話可以概述的,也不是你感受到了,就能講述出來,這便是文字的弊端,言語的不足。
這種道妙之境無法感同身受,無法將其訴諸于旁人,以至于修行向來都是孤獨的,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心路歷程不一樣,對于同一件事,同一道理的感觸不一樣,‘道友’才顯得彌足珍貴,那是一句話,他便知道你想要表達什么。
無需過多的言語去描述,你們之間便都感受到了相同的妙處和自在歡愉,那是來自于精神層面的享受和自在。
“公子什么時候踏入陰神境界?”
曹安意味深長的道:“我想入陰神,一念之間而已,入陰神容易,可悟領域艱難,過渡境界當中,其實是距離道最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領悟領域反而要事半功倍一些,等緣起,確定了自身的道,確定了自身的領域,我便踏入陰神境。”
常青反而有些不解了,“為何天人境界反而是離道最近的過程?”
“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若是入了外天地,那便是整個身、魂都進入了外天地中,雖然對天地至理的感觸更為真實,更為清晰,但反而容易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能看到自己面前的東西了。”
“身在天人境,我還在外面,得窺全貌,是以還有選擇的權利與機會,這一點其實很多帝國的武夫都清楚,特別是一些大道統、宗閥衣缽,他們不是單純的為了壓制修為而壓制修為,而是為了尋自己的道和領域。”
這是曹安自己的臆斷,無論哪個世界,都沒有蠢人,自己所能想到的,別人一定也能想到,他不覺得自己一人的智慧,能與這個世界無數人累代的智慧相抗衡,自己一路走來,感觸最深,無數的道理和感悟,也不過是在重走自己記憶中先哲們的舊路。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