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方臘的心里,這場大戰最好的結果,就是瓦解朝廷禁軍的大舉進攻。他們對于長江以北的大宋國土,其實毫無進取之心。
倒也不是方臘沒那個雄心壯志,主要是他江南起義軍的精銳,這邊才剛剛北渡長江。后方占據的杭州一帶,就有地方勢力開始搗亂。
在那些家族地主武裝的眼中看來,朝廷大兵一到,方臘的起義軍必定是片甲不留。
因此他們向朝廷效忠,也是為了奪取功勞和土地財富,這些人就像雨后的蘑菇一般冒起來,在各地燃起戰火,想要策應朝廷大軍的進攻。
他們以為,自己這邊只要在方臘的背后作亂,就能讓反賊軍隊首尾不能相顧。
最起碼也能破壞他們的軍糧和道路,讓這些反賊無力抵抗官軍!
這幫人可算得到了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之前心存隱忍的、假意奉迎的、心懷不滿的、現在都是把臉一抹,一轉身成了忠于朝廷的勢力!
因此方臘軍的后方就要不保,起義軍急于抽回大軍去江南,守住自己的地盤。
更何況他們這一次攻略江北,不但打垮了官軍,還收獲了大量的軍械物資,對他們而言已經是收獲滿滿了。
因此在蘇信和龐七郎一南一北的主持下,一面是聽從調動的方臘軍隊,一面是穩扎穩打的大宋禁軍。
兩支部隊是你攻哪座城,我就退開一步把城給你,然后你再攻下一城,我再會意地接著后退。
就像跳交誼舞一般,配合得這叫一個默契,簡直是用行云流水也難以形容。
作戰的官軍自然是心里高興,每過一城對于他們而言,就是一份軍功。
而方臘軍則更是欣喜,他們這么慢慢后退的打法,不僅無需血戰造成傷亡,而且還可以從容的將大批繳獲的盔甲刀槍,運回江南去。
就這樣,在師兄弟二人的配合之下,收復淮揚的戰事進行得無比順利。
承襲了燕然一貫思路的龐七郎,報捷的軍報也是接連不斷,送往汴京朝廷。
當然了報捷是報捷,勝利是勝利,但這場勝利可是來之不易!在龐七郎的軍報里,動輒便是血戰數日,與敵軍激戰竟夜。
每每大軍將士不顧疲乏,數日未曾解甲。常常顧不上吃飯,更是只能與敵軍血水解渴。
經常打下一城,必定是賊寇如海,抵抗頑強,每次攻下一地,更是反復爭,奪血染戰袍!
好家伙這叫一個慘烈!
連宋徽宗看了接連幾封軍報之后,都是感動得熱淚盈眶,這皇上把袖子都要哭濕了。
這次大宋雖然沒了一個童貫,但卻出了這樣一位小將軍,這真是天下之幸,朕亦幸甚!
在這之后,一切又都恢復了原狀……長江防線互為雙方所有,方臘的部隊依舊占據江寧。
而大宋軍隊這次南征,也是全境克復江北,跟沒打仗之前一模一樣!
反而在朝廷的軍報上看來,這一次禁軍是大量消耗了敵軍的主力,方臘起家時的精銳;老兵,幾乎被我大宋禁軍一掃而空!
所以等到這次大戰過后,雙方也都是無力進取。
龐七郎受命率領禁軍返回汴京,而方臘軍則是急速回到江南,撲滅身后背叛的世家武裝。
塵埃落定之后,蘇信也要告辭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