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歷——
姓名:尹世光
性別:男
年齡:19
文化:大學在讀
……
入院日期:9012年6月23日(第一次)
主訴:游戲成癮、無法控制、極度沉迷、持續兩個月以上
現病史:患者為某大學大二學生,成績優秀,與人相處無異常,人際關系良好,無不良嗜好。
約三個月開始接觸某手機游戲,極度沉迷該游戲,有連續24小時以上不眠不休、不吃不喝沉迷該游戲的經歷。
在游戲過程中對外界環境和親人勸告完全忽略,且非常暴躁易怒。
脫離游戲時,又會恢復正常,與過往狀態比較,無明顯變化,對當時游戲情況和情緒有清晰記憶,此時患者稱對游戲并沒有任何興趣,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沉迷。
會對自己沉迷游戲有后悔、焦慮、抗拒等情緒,但仍會間歇性產生玩游戲的強烈沖動和**,有極力控制的自主心理和行為,每次都無法控制,繼而繼續沉迷游戲之中,不斷反復。
一個月后,患者癥狀加重,長時間無法進行游戲,會有心情焦慮、狂躁,手腳顫抖等癥狀,并有輕微破壞沖動。
父母將其送到本中心心理咨詢門診就診。
心理咨詢師觀察印象:患者身體健康,智力偏高,講話聲音清晰,性格開朗,情緒正常,意識清楚,接觸交談合作,言語流利,無幻覺、妄想,無智能障礙,自知力完整,有明確的求助要求。沒有軀體不適感,只是因為晚上睡眠不足顯得臉色比較蒼白,略顯疲勞。
為求進一步診治而送進本中心住院。
住院時,患者飲食如常,日常生活如常。在發病時,禁止其接觸游戲,會有激惹現象,情緒狂躁,有沖動破壞物品,傷人、自殘等激烈情況。
過去史:既往身體健康,無傳染病史,無食物、藥物過敏史,無各類物質中毒史,無手術及輸血史,無頭顱外傷及骨折史,無心、肺、腎、腦等重大軀體疾病史……
個人史:……無異常
家庭史:……無異常
身體檢查:……無異常
精神檢查:……無異常
初步診斷:……相關心理評分正常,智商偏高,意志力強,性格開朗陽光,人際關系正常,學業成績優秀,無疾病史、家族精神病史。結合發病時狀態,懷疑有輕微精神分裂癥。
治療:……
……
陳亦手里拿著一份病例,一目十行地看完,抬起眼皮看了眼坐在他對面的一個男孩兒。
男孩戴著副眼鏡,衣著整潔,人看起來斯斯文文,嘴角無意識微微上勾,顯得很陽光。
他就是病例里的尹世光,超市遇見的那個尹大媽的親侄子。
對于那個大媽的不靠譜印象,陳亦原來還以為只是些因為工作學習壓力而導致的心理焦慮、壓抑之類的現代很普通常見的心理問題,只是那大媽小題大做罷了。
沒想到,這個病例很奇怪啊。
回想起尹世光到來時的情況……
他是照著地址一個人來的,見到他時,有一點點驚異。
進屋后,神色顯得有點古怪,但還是照常說出來意,然后很配合陳亦的要求。
表現得很正常。
一個人照著一個地址找來,證明他思維、判斷力都還正常。
看到他要找的心理咨詢師竟然是一個光頭和尚,表現出驚異,也正常。
陳亦家里剛剛裝修過。
外面就掛了個小小的招牌,寫著“如是我聞”四個大字。
然后在角落里還有“心理咨詢室”幾個讓人很難注意到的小字。
一樓是他打算用作心理咨詢室的。
二樓的大洞也沒有補上,直接和一樓打通。
陳亦還干脆讓西裝男把樓梯給拆了,反正現在他輕輕一飄就能上樓,有樓梯還是累贅。
至于一樓,與其說是一個心理咨詢室,還不如說是瑜珈室或者和尚的禪房靜室還讓人可信點。
有點偏暗的色調,木地板是原本就有的,四處空蕩蕩,只有幾張矮幾,幾個坐墊,后面墻上還寫著個大大的心字。
這樣的地方,再加上一個和尚,你跟人說是心理咨詢室,一點都不懷疑的人才不正常。
暴躁點直接當你騙子都有可能。
陳亦放下病例,拿起個本子和一支筆,像是聊家常一樣隨口道:“知道今天是幾月幾日嗎?”
“9012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