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越來越多關于《戰地》的評論,雖然艾派克這邊也在不停的宣傳《星球大戰》這款游戲,甚至還配合著改編電影的噱頭。
但UEgame這邊顯然也并不是吃素的,同樣規模的宣傳,再加上游戲本身的素質。
讓《星球大戰》完全被《戰地》給碾壓住了。
尤其是在《星球大戰》中的故事里面,其實也是宣傳的反戰思想,比如借劇情給玩家展現出外星種族里面有好的也有壞的,而人類陣營里面一樣有好的有壞的。
這本身也算是一個不錯的劇情切入點,但對于大多數了解過《戰地》劇情的玩家們來,卻完全不買賬。
尤其是在《星球大戰》的后期,關于戰爭上面的表述,實際上已經沒有太過了,更多的是屬于關卡式的精英部隊設計。
對于一款要講故事的FPS游戲而言,實際上這種設計也無可否非,甚至包括在《戰地》的故事模式里面,楊晨他們給游戲安排的設計也是如此。
開頭的登陸戰這是唯一一個最慘烈,同樣也是場面最大的戰場表現,甚至結束的小鎮防守戰,參與的NPC角色實際上都并不是太多。
因為這種劇情向的FPS很難一邊刻畫出戰場,一邊又讓玩家們明白劇情。
《星球大戰》自然也是做不到這一點。
但《戰地》擁有的不僅僅是故事模式,他還有數個碎片小故事,而這些小故事則是采用中途的CG過場動畫講故事,然后重點關卡玩法是大戰場表現。
劇情表述上面,相比于故事模式中的《拯救大兵瑞恩》這一片段,肯定是敘事表現不夠強的,但在戰場表現上卻足夠的強烈。
于是《星球大戰》里面本該是它的有點,這一對比下完全就顯露出來了。
本身的劇情上面,《星球大戰》外在是外星文明侵略,然后引到反戰這個具有深刻意義的劇情。
但跟《戰地》的故事模式比起來,它就顯得太流于表面了。
比如角色的臉譜化,盡管游戲中展現了敵方陣營有好有壞,我方陣營有壞有好。
但在這些角色出場的時候,他們的立場就已經被劃定好了。
但是在《戰地》里面卻完全不同。
跟《星球大戰》屬于外來文明跟本土文明的戰爭不同。
《戰地》就是生存在地球上面的各國因為利益而斗爭。
但整個《戰地》的故事在楊晨跟其團隊的制作下,并沒有將這一層面展現給玩家面前。
或者說憑借《戰地》本身的內容,很難給玩家展現出來。
比如夢境記憶中一戰發生的原因,就是因為列強利益分配不均,以及各種社會情況,而二戰的發生原因同樣也是因為國與國的利益。
通過《戰地》很難構造出一個完整的世界觀出來,甚至包括擁有夢境記憶的楊晨在這上面也感覺到很多地方不清楚,畢竟他又不是什么社會學家歷史學家。
所以在這上面楊晨跟其團隊選擇了模糊化,等游戲發售出來后,然后一點點的將關于《戰地》的背景補全,這是楊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