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的新幾內亞島上,全島分布著1,000余個部落,使用800多種語言(占全球語言總數的12%),語言密度為世界之最。
人口約200-300萬,主要集中在肥沃的高地河谷和沿海地區。
新幾內亞高地是早期農業發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7000年已開始種植芋頭、香蕉和甘蔗。
17世紀,高地部落通過梯田、灌溉系統和輪作技術維持集約化農業,部分區域人口密度達100人/平方公里,堪比同期歐洲農村。
島上原住民使用貝殼、陶器、石斧和豬作為貿易貨幣,通過“庫拉圈”式貿易在沿海部落間流通。
島上的部落首領通過舉辦盛大宴席積累聲望,而非世襲,島上醫療體系落后,認為疾病和災禍源于惡靈或巫術,通過薩滿儀式和獻祭調解人神關系。
甚至島上的一些低地部落(如阿斯馬特人)以獵取頭顱作為成年禮或復仇儀式。
同時,阿斯馬特人在后世被稱為食人族的后代,并且阿斯馬特人居住在新幾內亞島的西岸,而此處距離呂宋群島的棉蘭老島最近,也是呂宋群島原住民前往開拓新幾內亞島的最佳位置。
這將注定,在新幾內亞島上開拓的前幾個據點,不僅要面臨疾病,還將面對食人族的威脅。
……………………………………………………
1648年,十月初,距離楊三生下令呂宋群島的原住民開拓新幾內亞島已經過去了近半年時間。
在此期間,超過十萬呂宋群島的原住民在可以加入漢籍的誘惑下,大量涌入新幾內亞島開拓據點,最開始,呂宋群島的原住民建立了超過二十余個據點,但他們在與新幾內亞島上的原住民因為領地的爭奪、資源的爭奪以及語言不通等問題,爆發了多次武裝沖突,建立的據點也被摧毀了七八成,總共損失了近兩萬人(其中近六成人員死于瘧疾和其他疾病),其中最為嚴重的則是位于新幾內亞島的西南部,因為,居住在此處的部落,幾乎都是食人部落,戰斗力也是最強的。(楊三生并未向呂宋群島的原住民提供火器,因此這些人使用的都是些鐵制冷兵器,但也比新幾內亞島內那些使用石器的部落要強不少。)
……………………………………………………
激流港外海(今印度尼西亞的索龍港,位于西巴布亞省西北部),一艘揚字級戰艦正安穩的停泊在此處。
艦長王聞延率領十余名海軍士卒,乘坐戰艦上的一艘小艇,緩緩劃向岸邊的簡易碼頭,而此時的簡易碼頭上,正規規矩矩的佇立著百余人。
不多時,王聞延便乘坐小艇登上碼頭,碼頭上的百余人也在最前方的一人帶領下,對著王聞延等人下跪道:“草民李三攜激流港全體管理人員,向王將軍請安。”(所有楊三生治下的非漢籍百姓,見到官員,無論職位大小,全都必須行跪拜之禮。)
“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