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里,章程頓了頓,繼續道:“可后黎朝的地形多為山地,若是從陸路進攻,需得到阮氏的全力支持,否則,一旦后勤中斷,我軍危已。”
顯然,章程并不信任阮氏,畢竟阮氏的金蘭地區被迫簽署租借條約,若說阮氏心中沒氣,那肯定不現實,只是形勢比人強,迫于無奈才接受罷了。
若是阮氏有機會讓他們與鄭氏的大軍拼個魚死網破,恐怕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
更何況,如今阮氏遭遇的危機,也與楊三生有著脫不開的關系,若非打不過,恐怕阮氏最想滅掉的人,就是占領金蘭灣的那群漢人。
“章將軍,你認為,目前在東南亞沿海地區,鄭氏和阮氏這兩家,誰對我軍的威脅最大。”
洪承疇沒有回答章程的問題,而是反問道。
章程聞言,猶豫了片刻,回答道:“阮氏。”
隨即,章程仿佛想到了什么,驚訝道:“難道都督準備先滅掉阮氏?!這可是背刺盟友的行為,必會遭到東南亞諸國的詬病!”
“哼,從今往后,這東南亞的土地都將屬于漢土,這些小國可沒機會說咱們的不是!”
洪承疇突然嚴肅道。
緊跟著,洪承疇便向章程解釋,為何需要率先進攻阮氏,當然,這并不僅僅是因為洪承疇打算消滅所有東南亞國家的原因。
……………………………………………………
后黎朝自南北分裂后,北方的鄭氏(首都河內),名義上尊奉后黎朝皇帝,實際掌握軍政大權,控制紅河三角洲核心農業區,軍事上依賴傳統步兵與象兵,但逐步引入葡萄牙火炮技術(通過傳教士和商人)。
南方的阮氏(首都順化),自立為“廣南國”,通過“南進運動”吞并占婆王國殘余領土(至1693年完全控制),并向湄公河三角洲擴張,修建長壘防御工事抵御北方,并組建水軍控制海岸線。
北方官僚體系,仿效中國明朝制度,強化儒家科舉選拔官員,但貴族(鄭氏)壟斷實權。
南方靈活統治,阮主允許天主教傳教(如亞歷山大·德·羅德神父),并利用華人移民(明末遺民)開發湄公河三角洲。
北方鄭氏為防叛亂,限制海貿,僅通過陸路與中國(明清交替時期)維持朝貢貿易。
南方阮氏則開放港口,會安成為國際商港,吸引中國、日本、荷蘭、葡萄牙商人,出口絲綢、糖、肉桂等商品,且阮氏壟斷鑄幣權(銅錢與銀幣),并允許購買歐洲商船售賣的軍火(如荷蘭東印度公司向阮主出售火炮)。
葡萄牙人也在協助阮氏建立西式炮廠(如順化炮廠),制造“紅衣大炮”(仿歐洲加農炮)。
鄭氏則通過中國明朝遺臣獲得火器技術,技術更新較慢。(如今楊三生掌權,鄭氏的火炮技術非常落后)
同時,荷蘭支持北方鄭氏,葡萄牙支持南方阮氏,雙方通過軍火貿易介入越南內戰。
……………………………………………………
根據洪承疇這兩年多獲取到的情報,經過他的仔細分析認為,北方鄭氏的實力雖強,但技術卻很落后,而南方阮氏則擁有先進的火器技術和造船技術,所以在洪承疇看來,先滅北方的鄭氏,并不是一件好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