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海軍力量,常駐3艘武裝槳帆船,戰時會征用商船配備火炮,協同防御,目前由于歐洲商船被阻隔在南海,無法駛入東亞,因此,澳門的葡萄牙海軍力量也就只剩3艘武裝槳帆船。
澳門核心防御工事與兵力分布為,大三巴炮臺,位于圣保祿教堂(今大三巴牌坊)后方高地,常駐50名士兵,配備20門重型火炮(包括24磅加農炮),可俯瞰全城,扼守內陸方向的威脅。
嘉思欄炮臺,位于南灣海岸(今南灣湖畔),常駐30名士兵,配備10門岸防炮,防御南灣海域,防止敵艦登陸。
東望洋炮臺,位于東望洋山制高點(1622年后修建),常駐20名士兵,配備8門火炮,監控外港航道,預警海上入侵。
澳門城墻,17世紀初修建,總長約2.5公里,設5座城門,(如三巴門、水坑尾門)每城門駐10-15名士兵,配備火槍與冷兵器,分割葡人居住區(內城)與華人社區(城外),限制突襲滲透。
內港防御,設柵欄與鐵鏈,橫跨內港入口,夜間封閉以阻敵船突入,日常由1艘槳帆船巡邏,檢查進出船只。
外港望哨,東望洋山與媽閣廟設瞭望臺,通過烽火傳遞敵情。
澳門防御優勢,依托地形(山地與海岸)構建多層次火力網,炮臺布局合理覆蓋戰場。
缺點,兵力分散,缺乏機動部隊應對突發襲擊能力。
看完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總體防御布局,楊三生還是比較認可葡萄牙人的能力防御的,能把澳門的防御打造的如此堅固。
1622年6月,荷蘭東印度公司派遣13艘戰艦、1300名士兵進攻澳門,意圖奪取貿易據點,葡萄牙依靠正規軍約150人,市民武裝200人以及非洲奴隸兵50人和臨時征用的6艘武裝商船參戰。
最后的結果卻是荷蘭人傷亡約300人,被迫撤退,葡萄牙僅損失數十人。
不過,認可歸認可,但該收回來的必須要收回來。
若是葡萄牙人識相,那就自己退出澳門,楊三生會允許這些葡萄牙人安全離去,若是不識相,那就只能動武了,同時,楊三生也需要借此機會,驗證一下自己的猜測。
……………………………………………………
幾天后,澳門總督薩爾瓦多·科雷亞·德·薩,收到了一封來自南京朝廷的信件。
原本薩爾瓦多·科雷亞·德·薩的任期早就在三年前便結束,也就是1646年就該結束的,奈何漢人艦隊陡然崛起,幾次擊敗了荷蘭人的艦隊,并封鎖了整個南海,限制歐洲船只駛入東亞,因此,三年前就該離任的薩爾瓦多·科雷亞·德·薩,被迫滯留在了澳門。
科雷亞在看完信中的內容后,臉色大變,雖然他早已預料到會出現這種情況,可這種情況若是發生在他的任期之內,那可就另當別論了。
“一群該死的海盜!無恥至極!若不是當年依靠我國的支持和庇護!你們這些海盜怎會擁有如今的實力!”
科雷亞把信件狠狠的摔在地上,惡狠狠的怒罵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