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三章?”
朱雄英的聲音響起。
沒辦法,到了這一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朱雄英既然來了,自然不會空手而歸。
“第一,大明的一切,你都可以帶他去看,唯獨不能去武器庫。”
朱元璋繼續說道:“第二,你不能用武器來當條件,也不能把火槍送給敵人。”
“第三,不得動武!”
這三點,乃是老朱根據自己的判斷,提出來的。
其中有兩條,涉及到了武器,大明的武器不能給李氏看,更不能給他,更重要的是不能動武。
這一切,都將被載入史冊。
如果他用不正當的手段奪取了李氏的土地,那歷史上就不會有贊美之詞,而是會有罵聲。
對附屬國動手,哪怕是擴張領土,也會落下不好的名聲。
“爺爺,這件事,我做不到。”
朱雄英沉聲道:“想要讓他們投降,只能威逼利誘。”
“如果這兩個都不用,那就沒辦法了。”
“好端端的,他們怎么會投靠大明?”
“真當李氏父子是傻子,好好的土皇帝不當了?”
在古代,當個土皇帝還真不錯。
如果你不想做一個好皇帝,那你就可以把整個國家的稅收都給花了。
如果歸順大明,他們將再也享受不到這樣的好處。
但凡有點腦子的人,都不會選擇臣服。
威逼利誘,那是必須的。
“可那樣的話,豈不是成了天下人的笑柄?”
朱元璋陷入了兩難的境地:“這件事,以后會被載入史書,咱可不想背這個黑鍋!”
朱元璋也很干脆。
“爺爺,史書只是史書,何不問問朝鮮百姓的意見呢?”
朱雄英微笑道:“君者為君,必有萬民。”
“如果說,朝鮮的百姓們都想投靠大明,跟著大明過上好日子的話,史書還會罵你嗎?”
“或許,在未來的歷史上,當地的百姓們,還會感激你。”
這倒是事實。
朱元璋有些動搖了。
他是真的被朱雄英說動了。
本地人都覺得,大明才是最好的選擇,史書還能說什么?
百姓的意見就不重要了嗎?
若真是如此,那就不必擔心史書會如何記載。
民眾的支持,已經足夠了!
“對了。”
朱元璋疑問道:“朝廷的政令,豈是說改就能改的?”
“朝堂之上,怕是不會答應的。”
“七年前,咱應朝鮮王的請求,將李氏封為大明的附庸國。”
“如今卻言而無信,只怕百官,都要以為咱不守承諾了。”
朱雄英也是無語了。
也就是他現在不在皇位上,大明希望小學還沒有培養出足夠的人才。
不然的話,他早就把所有的文官都換掉了。
一群自以為是的家伙。
朱雄英怒道:“爺爺,此一時彼一時,我們的政策也要與時俱進。”
“滿朝文武,沒有一個人敢說話。”
“如果他們敢站出來,我會讓錦衣衛徹查,看看他們是不是貪污受賄。”
“仔細想想,已經有很多年,沒有抓過官員了。”
“如果他們想找茬,我不介意讓錦衣衛定期調查一下。”
錦衣衛,正是朱雄英用來對付文武大臣的最大利器。
文武百官之所以要廢掉錦衣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個。
如果有錦衣衛出面,那事情就簡單多了。
朱元璋想了很久,才道:“既然這樣,那咱就成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