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北望草青黃塵飛揚!
我愿守土復開疆,
堂堂華夏要讓四方來賀!
……
楚天麒唱的鏗鏘有力,飽含感情,唱出了金戈鐵馬,戰場殺伐氣息撲面而來,更有濃烈的英雄氣概噴薄而出。
在場眾軍卒都神情呆滯,徹底傻眼,并陷入深深的震撼中。
這個時代有各種戲曲唱腔,但絕對沒有流行歌曲的唱法,如此直白,感情充沛,又簡單通俗的歌唱方式瞬間吸引了大家。
“殿下,這歌太好聽了,叫什么名字啊?”
“聽著這歌,感覺血脈噴張,豪情激蕩,恨不得立刻殺向山海關外同可惡的北莽決一死戰!”
……
在場眾軍卒,都沒有張耀宗的感觸深刻,他聽著這歌,整個人熱淚盈眶,失魂落魄般當場哽咽起來。
“……多少手足忠魂買骨他鄉,何惜百死報家國……嗚嗚!”
“齊王殿下,您這歌唱得是元昊三年,大楚四十萬大軍北伐西涼嗎?”
張耀宗哽咽落淚道:“當年四十萬將士大潰敗,兵敗如山倒,不知多少大楚將士慘死,尸骨倒在異國他鄉。”
“馬蹄南去人北望……當年大潰敗,多少城池淪喪,百姓成為異國奴隸……”
張耀宗回憶起當年北伐潰敗后可怕的景象,臉上盡是失魂落魄般慘白與苦澀,悲傷與無奈!
楚天麒神色一愣,方才醒悟過來,這首《精忠報國》的歌曲,乃是后世創作,古人從未聽過。
而且這個封建時代,讀書人極少,更不要說相隔數百年,前幾個朝代的古人事跡了,普羅大眾聞所未聞。
難怪張耀宗會誤認為這首歌描述的是元昊三年北伐西涼慘敗的場景,畢竟這是二十七年前驚天動地的大事。
“這首歌,名字叫作精忠報國……”
張耀宗頓時哽咽道:“殿下,謝謝您專門寫一首歌來紀念當年那場失敗的北伐,紀念軍卒們拼死報國……”
當年戰敗,活著逃回來的軍卒,都釘在了恥辱柱上。
天下儒林士子都在辱罵武將軍卒,就連說書先生,市井百姓也在謾罵嘲諷武將軍卒無能廢物。
誰會銘記一群失敗者的付出?
誰會在意,淪喪的土地上,遍灑大楚軍卒的鮮血,荒野塵埃下掩埋的累累白骨?
只因當年戰敗了,一切付出得不到尊重,哪怕數十萬軍卒付出了生命,葬身了異國他鄉,也只能換來無盡的謾罵與嘲諷。
唯有齊王,他尊重軍卒,他認可武將軍卒的苦勞,認可軍卒們的付出,他給戰死在異國他鄉的大楚軍卒,定義為精忠報國!
張耀宗認真的看著楚天麒,就像是第一次認識齊王般,心緒激動萬分,久久不能平靜。
當今楚皇,要是有齊王半分明事理,當年參與北伐幸存的武將,也不至于蹲二十七年的天牢,大楚軍卒也不用頂著比豬狗還不如的狼藉聲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