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去疾開口道:“‘凡大戰事,皆需吸納陳三石意見’,這是陛下從皇宮里帶出來的口諭,也是你的特權,所以有什么話,就盡管說。”
兩名武圣,數名玄象,此時此刻,把所有的目光都投在一名通脈境界的參將身上。
他們也都很好奇。
這位鄱陽用千余殘兵大破兩萬蠻軍,攜民渡江后又四渡洪澤的將軍,究竟是不是浪得虛名。
“那末將便斗膽直言了。”
陳三石抱拳道:“不妥。”
“哦,有何不妥之處?”
孟去疾指著沙盤上的城池,侃侃而談道:“按照之前的規劃,我等圍而不攻,最短也需要半年的時間才能耗光永樂府的糧草,實在是太久了,且不說慶國正在全力調遣其他州府的兵力,南徐國怕是也已經有所動作,這半年的時間,足夠產生太多的變數,想要加快速度,最好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把戰線拉短,把盡可能多的兵力集中到永樂府一處,不惜代價猛攻拿下。
“而問題也出現在這里。
“如今,我十幾萬大軍,為了分割戰場,不讓慶國部眾連貫在一起,綿延在九百里戰線之上,各自圍城,陷入僵持狀態。
“其中昭通府是萊州第二糧倉,距離永樂府又太近,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放出來的,吸引了我等的大量兵馬。
“如今,崔從義、沙文龍兩名玄象境界,外加三萬兵馬都在此處。
“城內的守軍只有九千,但他們的守將鄧豐勇猛無敵,再加上有十幾萬百姓全力相助,四十余天下來久攻不下!
“偏偏此城拿不下來的話,就沒辦法解放三萬精銳兵馬回來攻打永樂府,再拖下去,局面只會漸漸地開始對我們不利。
“所以,我才想讓陳參將率部前往昭通府,早一天拿下昭通,就能讓永樂府外的力量再增大一分。”
“是啊。”
虎賁軍統領范天發沉聲道:“陳參將,你還是速速前往吧,事關重大,要是能拿下昭通府,也算是你的大功一件。”
“不行。”
陳三石直截了當地反駁道:“休說是三千人,就算是再派去一萬人,昭通府短時間內也是不可能拿得下來的。”
他頓了下,接著忽然提升聲音道:“我有一計,可不戰而屈人之兵,能夠不費一兵一卒,令除永樂府之外的敵寇,盡皆望風而降!”
不費一兵一卒?
盡皆望風而降。
孟去疾半信半疑道:“快說來聽聽。”
陳三石問道:“孟大帥,咱們之前是不是屠過城?”
“嗯。”
孟去疾坦然回答道:“屠過七八座城池吧,一開始攻打邊境的時候,在雷山府附近我方慘勝,將士們需要獎賞也需要泄憤,便也沒攔著。”
屠城。
在古代戰場中,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平叛時面對自己的子民還好,尤其是面對敵國,屠城本就是一種提升士氣和震懾敵人的手段。
對于絕大多數士卒來說,他們打勝仗,本來就是為獎賞,為升官發財,要是拼死拼活之后,還得不到足夠多的好處,難免心生怨念,繼而不明白拼命的意義是什么。
“這就對了,所以才會激起十幾萬百姓的拼命抵抗,因為他們知道,一旦城破死的不單單是守軍,還有他們自己人。”
陳三石說道:“所以,勞煩孟大帥傳令下去,不要再繼續屠城了,士兵的獎賞,最好還是由朝廷來出,不知大帥有沒有難處?”
“沒問題,本來也只是挑選幾座負隅頑抗的城池做個威懾而已。”
孟去疾一口答應:“如果真能收復三州之地,這些人自然就是我大盛的子民,要是都殺光,就等于只拿到一塊死地,我馬上就傳令下去,不得再繼續屠城。陳將軍如此安排,莫非是想勸降昭通府內的守軍?”
“正是。”
陳三石沒有否認:“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如果能勸降城內守軍的話,不僅僅能減少大盛損失,也能夠節省時間,爭取到寶貴的戰機。”
“陳大人,你以為我們沒有試過嗎?”
虎賁軍統領,武圣范天發說道:“早在戰事開始之前,我們就屢次勸他歸順,甚至連伯爵的條件都開出來了,但此人又臭又硬,無天山一戰慶國潰敗之后,他三萬人打到剩下一千多人,最后硬生生突圍出去,進入昭通府城之后一直堅守至今。
“可以說,這個鄧豐對于慶國忠心耿耿,他就算是戰死在城墻上,也斷然不會投降的,否則也不可能堅持到現在。”
“范將軍此言差矣,有時候一座城池降或者不降,不是主將一人說了算。”
陳三石不急不躁,道出心中的想法:“只要城內的百姓失去抵抗意志,八千守軍也很難再有信念繼續堅守下去。”
百姓之中,包括當地駐軍的家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