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里,士兵的存在就如同一顆砸進湖水里的石子,給學校里的好多女性帶去心靈上的漣漪。
于是,圍繞著這個士兵,三個女性由此展開了一場另類的戰斗。
這個題材算不上新穎,因為這個故事在1971年就拍過一版。
內容更是沒什么意思。
優點不夠明顯,但缺點,譬如說在“宮斗”這個情節上的設計,相當粗糙。
精彩程度還不到《甄嬛傳》的一半。
而《少年之行》,在凱子哥控制住了自己的表達欲望(實際上是被周墨剪掉了)的情況下,非常漂亮地描述了一個少年,在“學校”里接受治療,緩緩發生變化的過程。
電影除了主人公“在學校”里所見所聞的內容,凱子哥在拍攝的過程中,還額外添加了一些非常奇妙的內容。
張狂的貓咪,貪婪的惡狼,說人話的狐貍等等。
這些存在,可以說是主人公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內心發生變化,幻想出來的事物;
也可以說是對“學校”中一些事情的映射。
純粹看觀眾怎么去理解。
每種理解都能找到相對應的解釋。
而在主人公進入學校的過程中,他從一開始的反抗,激動,活躍,變得越來越平靜,越來越淡漠。
但主人公眼中的世界,卻從一開始的平淡,索然無味,甚至有些恐怖,變得逐漸鮮活,充滿活力,甚至是生動可愛。
這種反差幾乎就已經明示了主人公的變化。
而結尾,主人公完成了“治療”,從“學校”離開。
當他踏出“學校”們的瞬間,他臉上再次恢復了鮮活的表情。
在他身后,一個和他一樣的影子停留在即將被關上門的房間里,注視著他緩緩離開。
這種對稱式的表現并不稀奇,甚至挺常用。
但常用不代表出彩,能做到什么程度,還要看導演自己的水平。
以周墨的眼光看來,凱子哥這部電影的拍攝毫無疑問是成功的。
到底是能靠《搜索》破紀錄的人。
無論是節奏,還是鏡頭,水平都很高。
而且現場表現也不錯。
根據陳二少打過來的電話,戛納現場在《少年之行》播放的時候,不少觀眾看得流出了眼淚。
戛納結束的當天晚上,凱子哥打過來電話。
“恭喜啊陳導,再次從戛納上滿載而歸。”周墨衷心祝福著凱子哥的收獲。
凱子哥卻有些遺憾。
“還行吧,很可惜沒有能夠拿到評審團的獎,還是時間不太夠,如果能再多一些時間的話,我一定能再優化一些內容。”
周墨聽見這話,咂咂嘴。
時間不夠才是你得獎的原因。
真要讓你一次性拍個兩年,別說是戛納的最佳導演了,你連國內的三金估計都難拿到。
拍攝時間短的凱子哥,才是好的凱子哥。
客氣幾句后。
凱子哥詢問周墨的情況。
“周導,等我這邊事情處理完,回去開慶功宴,到時候你可一定要過來啊。”
“放心吧陳導,到時候肯定過去。”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