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漢代儒家的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的理論后,“上天通過災禍來警示皇帝德行不足”的言論,一直就是朝臣們規范、勸誡皇帝行為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天人感應”是把雙刃劍,皇帝們憑借“天人感應”的學說增加了自己身份的神圣性,自然也會受到一定的鉗制。
皇帝看到相關的奏折后,再也不能以一種非常淡定的態度處理群臣們的奏折。
登基十來年,“德行”二字,一直都是他最不愿意接觸到的話題。
原因在于,上一任帝位交接,太子本來不是他,是前太子和如今的太上皇戰斗到兩敗俱傷,所以才讓他撿了漏。
而他當初在登基前,為了避免出現“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謠言,特意跟群臣說過“孤德行不足,若是未來做不到xxx…….那就說明我不配當這個皇帝”。
這番話,實際上就是個約定。
朝堂上不要搞這種“漁翁得利”的動靜,我當皇帝也會給予你們足夠地位和尊重。
如今多年過去,皇帝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多,地位也越來越穩,已經很少有朝臣會拿當初的約定說事,畢竟這種話就跟往皇帝傷口上撒鹽差不多,每說一次就意味著得罪一次皇帝。
不過一旦出現,往往代表著朝臣們開始了對皇帝的反擊,需要皇帝為此做出一些退讓。
朝臣們如此表態,皇帝也確實做出了讓步。
太子如今前往受災區一個多月,除去路上的時間,在受災區呆的時間也有一個月。
三十天來,受災區的災情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流民的數量得到了安撫,屯糧抬價的商人們被充分控制,幾股造反的勢力也已經被剿滅,朝廷免稅三年的旨意也已經下來了。
太子離去后,后續之人只要能夠做到蕭規曹隨,就能讓兩片受災區恢復往日的情況。
半個月后,太子回歸京城,向朝廷遞交了一應材料,包括巡撫本人的罪證,在賑災中表現出彩的官員們的名單,自己的所作所為,對于受災區情況的評估和預測……
朝臣們在太子給皇帝匯報工作的時候,一言不發。
巡撫的事情雖然重要,但在賑災面前,必然要放在后面。
直到太子述職結束,朝臣們這才打開巡撫的話題。
有關巡撫是否該死一事,早在太子巡撫本人罪證的時候,就已經徹底沒了辯駁的余地。
太子不是傻子,相反他能力很強,早早就把巡撫的案子給整理得一清二楚。
現在需要辯駁的問題,是太子私自處死巡撫。
東宮屬官率先出列,一開口就是情況危急,太子也是無奈之舉,沒有任何罪責,況且巡撫罪不可赦,殺掉他也是事從權急。
東宮屬官說完,反對太子的朝臣也站了出來:
還沒到發生戰爭的情況呢你就事從權急,那以后若是有戰事發生,也可以事從權急?
上行下效聽說過沒,太子這樣做,以后其他人是不是都可以這樣做了?崇禎時期,袁崇煥的經驗還沒有吃夠嗎?
雙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從一開始引經據典,到后來破口大罵,最后竟然差點動手。
皇帝一直默默看著朝臣們互懟,直到大家伙筋疲力盡,他這才遞給一旁戴總管一個眼神。
戴總管收到信息,當場揮舞起自己手中的鞭子。
啪啪啪!
三聲脆響,整個朝堂為之一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