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況,左都御史作為清官,本身就支持懲罰巡撫,他不支持的只是太子直接下令殺人。
而能在整個京城掀起動靜的人,除了這幾個人之外,就只剩下住在深宮里吃齋念佛的太上皇了。
而我猜測,太上皇這般做的目的,最大可能是為了送郡王入六部,順帶著壓制皇帝和太子的威望”
一大通分析,圖文夾雜,條理清晰,劉施施很快就看得入了迷,反復看了兩遍之后,她發現這個粉絲說的內容和《朱樓》的劇本居然相差無幾,唯一猜錯的地方在于:
太上皇此番作為并不只是為了壓制皇帝和太子,而是連朝臣也一起算了進去,逼著皇帝和大臣之間起矛盾。
周墨在塑造太上皇這個角色的時候,參考了歷史上好幾位很出名的長壽皇帝。
比如說漢武帝劉徹,唐玄宗李隆基,清圣祖康熙。
這幾個皇帝有一些共同點,年輕的時候雄才大略,戰斗力都相當強悍;不如老年的時候都開始大興土木,極盡奢華;并且都和自己的兒子發生過劇烈的矛盾,以至于兒子不是被廢,就是直接死亡。
特別是漢武帝劉徹,這位在和太子劉據發生沖突,以及劉據死后的一些操作,被周墨修改之后寫進了太上皇這個角色的經歷上——
劉徹在和劉據因為“巫蠱之禍”發生了劇烈矛盾,太子起兵失敗后自殺,漢武帝當時下令殺了一批太子的支持者。
理由很簡單,就是“誰讓你們這幫人支持太子的?”
滅族!
統統滅族!
但是沒過多久,劉徹查明“巫蠱”一事根本就是子虛烏有,自己是“被坑了,無辜的”。
同時,他又特別懷念太子,經常想起自己曾經和劉據父子兩人十分親近的過去,于是就建造了個“思子宮”,用以懷念太子和自己的兩個孫子。
除此之外,他下令斬殺了一批當年參與鎮壓太子的臣子。
理由依舊很簡單,就是“誰讓你們參與追殺太子,并且把他逼死的?”
滅族!
統統滅族!
一眾被劉徹砍死的大臣中,有個比較典型例子是一名叫做任安的北軍統帥,他在太子造反的時候,接到了太子調兵的要求,最終卻選擇了按兵不動,既沒有支持太子,事后也沒有參與對太子的追捕,但是同樣也被劉徹下令給砍了腦袋。
為啥?
劉徹說了:“你身為臣子,太子下令讓你調動軍隊你居然敢不動?一看就是個不忠的人,死!”
一根筋變兩頭堵了,大臣們無論怎么做,都是有問題的。
而《朱樓》中的太上皇也是如此。
當年他在太子起兵的時候,腦海里想的全都是“你敢造反?必須死!”
但是過了這么多年,自己年齡大了,開始念舊,一想起前太子腦海里全是對自己親兒子的懷念。
這種懷念越強烈,太上皇對當年“太子起兵”一事中,除太子外所有參與這件事的人就越發怨恨和憤怒!
作為皇帝,如今的太上皇和曾經的漢武帝一樣,絕對不可能承認自己存在問題。
自己作為父親,對待孩子的只有愛,怎么可能坑害他?
既然錯的不是自己,那錯的就只有其他人了。
譬如大臣,譬如說禁軍統領……
是這幫人,當初害得他和自己的兒子骨肉相殘,是這幫人害得他背上了弒子的名頭,在史書上被記下了深刻的一筆——
是的。
太上皇在意的不只是太子的死亡,當然還有自己的身后名。
他英明神武了一輩子,臨死前怎么能壞了名聲呢!
只不過,和劉徹不同之處在于,太上皇如今并不像劉徹一樣依舊大權在握,牢牢坐穩皇帝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