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子對民生和財政很有一手。
皇帝推進改革的時候,對于江南等地一系列政策的執行,就是靠三皇子一系列手段進行的,全程兵不血刃,還能把曾經困擾朝廷的鹽稅給整改成功。
四皇子則是很擅長軍事。
他本來就在兵部理事,后期更是親自參與了北方的入侵,打了好多場仗,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有很多將領敬佩他,有很多士兵尊敬他,甚至有一些勛貴偷偷的投靠他。
皇帝靠著三皇子和四皇子,成功分散了太子手中不少的勢力。
不過,他并沒有直接廢掉太子的身份。
盡管他在一個人的時候,腦海里無數次冒出過這個念頭,但最終都被他生生忍下來了。
原因是,他真的不想復刻自己父皇,也就是太上皇的老路。
當年的太上皇,起初和前太子的關系同樣很好。
直到前太子手中的勢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強,逐漸能夠威脅到皇帝的位置,雙方才從“父慈子孝”的狀態,變成了“父詞子哮”的狀態。
自那以后,太上皇便開始不斷削弱前太子的權力,一直到削弱到京城中有傳言:“皇帝想要廢太子”,太子被迫起兵,和太上皇火拼,雙方兩敗俱傷,前太子直接身隕。
自唐朝以后,后世之君基本上都學過深刻在唐朝皇室的詛咒,也就是傳說中的“宣武門繼承法”。
自李淵開始,唐朝的“太子”之位就是個極其危險的位置。
有唐一朝,獲得“太子”身份的皇子超過是個,但是在“太子”之位上順利繼位的皇子還不到三個。
如此情況,皇帝自然很怕會自己身上會出現“復刻前人事跡”的記錄。
皇帝和太子火拼,在有明一朝,還比較新穎,目前也就太上皇和太子一個人。
但是如果在他身上也發生了,那以后估計也會變成舊例。
“為什么,為什么就是不能乖乖地等我百年以后,安安靜靜地把權力傳承下去呢?”
這是皇帝某次在一個人的時候,自言自語的一句話。
不過這個問題,他并不需要別人來回答。
因為他自己完全知道這句話的答案。
權力本來就是一個不會停止的怪物,一旦沾染上它,就絕對不能停止擴張的腳步。
不然,這個怪物就會反過來吞噬他的主人。
當年趙匡胤在陳橋,被屬下披上黃袍的時候,他最多也就是呵斥屬下一頓,斥責他們“害苦了自己。”
但如果他當時該說一句,“我打死都不會穿上這個袍子”。
那估計他連呵斥的機會都不會有了。
普天之下,功勞最大莫過從龍之功。
如今,太子羽翼已成,想讓他恢復到原來的狀態,不知他自己不會同意,就連他身后的那些人也不可能同意。
父子未來的沖突,其實只會越來越大,只要有一天爆發出來。
某種程度上,皇帝和太子之間的沖突,其實是一種必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