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午的時候,企業家捐獻的物資抵達石沖村外。
不過,進山的道路坎坷崎嶇,車輛無法直接長驅直入,便只能用人力將物資運到村里。
可想而知,當初修建這棟村招待所時所需耗費的精力。
村長吳迎軍聽說物資無法進入村的時候,便立刻主動將這個任務承擔下來吳迎軍在村委的廣播站,打開大喇叭,喊一聲,整個村子里的人都能聽到,這方式盡管簡陋卻十分有效。
很快便有村里的人在學校匯合,聽候吳迎軍的指揮,由此可見吳迎軍的號召力。
等到人數差不多了,吳迎軍便帶著村里的人往村外走去。
畢竟,這東西都是給村子里的,相當于是搬自己的東西,為自己干活,倒是沒有人抱怨。
而葉小天等支教學生則是在張運生以及劉志濤的安排下將物資分門別類的收拾好,登記數量,待會兒分發給村里的學生。
村里的人干體力活習慣了,沒多久,村外的物資便被吳迎軍帶著人全部搬運到村里學校的操場上。
等到一切都準備就緒之后,廣播站的喇叭再次打開,吳迎軍讓村里的人帶孩子來學校領物資。
沒多久,便陸續有孩子在學校門口探頭探腦,不敢進來。
顯然對進駐村里支教團的這群人感到陌生。
“狗剩,過來!
還有你們也過來,都過來領東西了!”
吳迎軍朝在學校門口探頭探腦的孩子招手道。
吳迎軍的話,他們不敢不聽,便戰戰兢兢的來到堆滿物資操場上。
這次捐獻的物資很豐富,不僅有書包,文具還有衣服以及生活用品,都是比較接地氣的東西,甚至還有簡易籃框以及跳繩,羽毛球等,不過數量有限,只能作為班集體使用。
女生有天然親和力的優勢。
所以湯玉婷等人被安排在前邊給學生分發物資,而男生則是在做體力活。
“你叫什么名字?
我得先登記,才能給你分東西。”
湯玉婷親切道。
“楊世杰。”
剛才那個被吳迎軍喊做狗剩的孩子自報家門道。
山里的孩子沒有不頑皮的,尤其是男孩子。
上樹掏鳥蛋,下河捉魚蝦,徒手玩泥巴,追狗趕雞,打棗摘桃,沒他們沒有做過的。
平時就頑劣不堪,誰的話都不停,就算是被父母教訓也是記吃不記打,越打鬧得越歡,往往束手無策。
但是,此刻他們卻是乖乖的在湯玉婷面前站好,排好隊,等著湯玉婷登記分派物資。
看來這些孩子對湯玉婷都挺有好感的。
這些孩子都有些后悔沒有洗干凈手,換好衣服再來,不知道會不會給湯玉婷留下不好的印象。
不過,見湯玉婷絲毫沒有流露出厭惡的神情,他們的心情頓時就好多了。
聽到學校里有人在白送東西,在家里的打人便帶著孩子過來。
不過,這消息以訛傳訛,傳到最后,竟然成了,只要家里有孩子的人抱著孩子就可以到學校里來領東西。
所以,不光那些在上學的孩子過來領東西,就連那些還沒斷奶的孩子也由父母或者爺爺奶奶抱著嚷嚷著也要給自家的孩子領一套。
好在這次物資準備的比較充足,當將整個村里所有適齡上學的孩子都分配完,依舊有剩下的,便將這些給那些抱著還沒斷奶孩子的家長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