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有幾個。
首先,他根本沒有足夠的大鍋和平底鍋,每天早晚兩次為150人(15萬人)做飯。
第2,分發食物的時間太長了。
如果他要增加送餐點的數量來解決這個問題,那將需要太多的人。
最后,許多人抱怨免費的食物太平淡了。
亞歷山大之所以選擇這個菜單,是因為它的簡單和容易準備,在吃了60次同樣的老粥和1些切碎的蔬菜之后,民眾似乎已經厭倦了它。
因此,亞歷山大決定將其改為每周將生谷物和蔬菜分發給個人或家庭。
雖然它解決了上述所有問題,但它無意中產生了另1個問題,即要求婦女呆在家里做飯的問題。
但亞歷山大在知道這1點后,并沒有試圖改變他的決定。
因為這是常態。
畢竟還是得有人呆在家里做家務。
因為指望亞歷山大為他的所有公民安排餐館式的飯菜是荒謬的,直到永遠。
“但我記得azijak雇傭了很多婦女造紙。而且他們似乎是全職工作。”亞歷山大隨后指出了他注意到的1些不同之處。
杰琳1邊揮手1邊解釋這個動作,“那是因為他有1個很大的廚房,為婦女和她們的家人準備飯菜。而且他雇了不少女人,這樣的安排是值得的。”
看來格琳已經做了她的研究。
亞歷山大1邊嚼著美味的肉、蔬菜和洋蔥混合物,1邊對這個問題沉思了1會兒。
過了1段時間,他決定從另1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這些為你工作的女人,”亞歷山大問道,“她們掙多少錢?”他以1種奇怪的口吻提出了問題。
“很多”。格琳用1種惱怒的語氣解釋道:“紡紗工和織布工1個月能拿到50羅帕,而女裁縫能拿到60羅帕。這還只是半天的工作量!”即使是她自己說的,格琳聽起來也很驚訝,她的語氣聽起來難以置信。
據她說,任何1個女人賺這么多錢幾乎是聞所未聞的。
她提供了這么多,因為人力真的很短缺。
“很多?”1個月全天的工作量是100或120英鎊。即使是1個農民也要做150個。”亞歷山大只是對著格琳說的數字翻了個白眼,似乎幾乎可以聞到格琳的吝嗇。
1個典型的男裁縫做同樣的工作可以得到大約200盧比,似乎性別工資歧視1直存在。
亞歷山大考慮他是否應該提倡同工同酬。
盡管他在意識形態上很有動力,但他最終還是停止了自己的行為。
因為他不想把每1個小的解決方案都灌輸給別人。
有時候,從試錯中學習是最好的。
如果這些婦女不想為自己的權利而戰,亞歷山大覺得他不應該把她們免費送出去。
如果我無緣無故地給他們加薪,他們非但不會心存感激,反而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然后他們會來要求更多。”亞歷山大知道人類心理是如何運作的。
給他們1英寸,他們就要1英里。這是1個久經考驗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