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靜態陣型中,弩的持續火力更能顯示其價值,能夠更長時間地阻擋敵人的防線。
最后,兩支騎兵用長矛進行了小規模的戰斗。
亞歷山大曾想使用長矛,但比武對他來說似乎特別危險,因為他擔心這些好人會從馬上摔下來摔斷骨頭。
在這次比賽中,馬鐙再次展示了它的多功能性。
可以看到士兵們向他們的兩側傾斜以躲避來襲的長矛,然后使用馬鐙作為水平物來恢復他們的姿勢,并在停留在馬上時向前推進。
這意味著士兵從馬上摔下來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同時,他們現在可以在向前進攻時幾乎用腿作為平衡物,讓他們更好地承受后坐力。
整個軍事演習1直持續到接近日落,最后以亞歷山大感謝所有參與的士兵結束,而軍事領導人都稱贊他們的主人為他們提供了“來自天堂的武器”。
最后,他在軍營里吃完晚飯,終于回家了。他的菜單是燉豬肉,是用5頭豬做的,用來打靶,招待所有的士兵,慶祝帕夏的來訪。
亞歷山大從東部軍區回來的路上,在那里度過了1整天,他回憶起發生的事情。
他最高興的是,表演進行得很順利,但他對馬鐙被其他更閃亮的東西弄得陰云籠罩而感到1絲不快。
他原以為它會引起更多的注意,但卻忘了,從表面上看,它是1個相當不起眼的發明。
亞歷山大錯誤的原因是他知道卑微的馬鐙對歷史的影響。
這1發明使得騎士們可以在戰斗中騎在馬上,幾乎是單槍匹馬地催生了“騎兵沖鋒”的概念。
它被認為是中世紀騎士階級的興起,根據1些歷史學家的說法,甚至是整個封建制度的興起。
現在,必須指出的是,有1種普遍的誤解,認為在工業革命之前,全世界都實行某種封建制度。
統治結構是這樣的,國王將部分土地分給公爵,公爵將部分土地分給侯爵,以此類推,每個人都有完全的自治權,可以為所欲為只要他們能提供資源配額,不管是人力還是物力,都是由他的同儕設定的。
這種結構確實存在,特別是在中世紀的歐洲,貴族基本上是他們領土上的小國王,可以制定法律,鑄造硬幣,審判他們認為合適的人,最重要的是,他們有自己的軍隊。
但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很少發生。
例如,羅馬有1個非常集中的命令,皇帝和只有皇帝可以控制軍隊,只有皇帝可以鑄造貨幣,沒有貴族或元老院可以單方面制定法律。
在中世紀,奧斯曼帝國不是封建的,中國也不是。
因此,歷史學家認為,1個簡單的發明導致了1種全新的政府結構在世界的1部分地區興起,這證明了這項發明的重要性。
馬鐙讓1群經過精心挑選的人,在經過充分訓練和裝備的情況下,可以踩倒像小麥這樣的普通作物,而后者對此無能為力。
正是這種強大的軍事實力迫使歐洲國王認識到這些人的威脅和潛力,為了獲得并利用他們來對付敵人,他們甚至愿意放棄對1些土地的控制。
所以,很少有人會責怪亞歷山大對這項發明如此興奮。
盡管必須指出的是,也有很多反對1些歷史學家的說法的爭論。
因為毫無疑問,馬鐙的創造是偉大而重要的,但沒有馬鐙的騎兵并不1定是劣等的。
例如,帕提亞人是最早采用馬鐙的人之1,但他們的對手羅馬人似乎并沒有立即采用馬鐙。
雖然帕提亞在基督誕生之前就有了它們,但羅馬人直到拜占庭統治開始時才開始使用它們,大約在6-7世紀,在與鄰國接觸幾個世紀之后。
羅馬人并不是不模仿他們的對手。
事實上,羅馬可能是古代世界最大的知識產權竊賊,從對手那里竊取1切,從武器設計到整個政治體系,甚至整個宗教。
羅馬人喜歡復制、改進和改造敵人的東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