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比亞斯作為1個高效的政府,能夠比贊贊和阿哈德尼亞國家分散的統治更有效地利用人力資源。在后1個國家,每個貴族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統治封地,幾乎如同1個微型的國王,擁有幾乎絕對的權力來處理他們認為合適的大部分挑戰。因此,那里從未形成過1種連貫的法律結構。貴族們的日常職責之1就是處理這類事務,坐在王座上聆聽臣民的抱怨和沖突,然后依據爭議作出裁決。
這也是亞歷山大的職責之1,但他發現這種方式效率極低,因此經常讓警察局長岡比西斯代為處理。如果岡比西斯也忙于自己的事務,那么人們就會被引向蓋亞神廟的祭司長泰奧克勒斯,他總是愿意為他們騰出時間。如果這1切努力都失敗了,那么最后的防線就是那位老者梅尼庫斯。
亞歷山大當然有意建立1個健全的司法系統,但當時他發現沒有多余的資源來實現這1目標。正因如此,亞歷山大認為在這里進行任何大的改動都是不明智的。提比亞斯在他出現之前已經平穩運行了幾十年,亞歷山大非常有信心,如果他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隨意介入其治理知識和背景,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亞歷山大不想對他所征服的臣民表現得過于干涉,不必要地插手與他無關的事務。在這里攪局只會引起提比亞斯人民和精英的不滿,他們可能會將他的努力誤解為對祖先遺產的破壞。
出于這方面的考慮,亞歷山大希望效仿羅馬人的統治方式,被征服的領土不會像其他國家那樣被完全吞并和同化,而是允許他們保留大部分的個人身份,并承諾他們將繼續按要求為他提供稅收、人員和食物。因此,正是基于這種理念,亞歷山大將菲利普熟悉的面孔置于首位,并保留了這片土地的所有1般法律和規則。隨著條約的簽署,長達1年的沖突正式宣告結束。現在,只剩下1些形式上的手續需要完成——各個有權勢的貴族需要批準條約,最后是他們和菲利普的正式宣誓儀式。
菲利普與亞歷山大簽署的條約,在隨后的歲月里,因1幅題為“兩地條約”的杰作而得以永恒流傳。這幅畫不僅技藝精湛,更以其深刻內涵,成為未來數年間塑造兩國藝術世界與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盡管知名畫家的創作往往需要1定的自由空間,但在這幅作品中,畫家卻精心確保了歷史事件的準確呈現,盡管有人覺得這份自由似乎稍顯過剩。
畫面上,亞歷山大身披白紫相間的帝王華服,端坐于蔚藍天空下的雄偉王座之上,周圍簇擁著他的隨從,彰顯著無上的權威。而菲利普則騎著1匹純白的黑馬,緩緩向他走來,白馬的黑鬃與菲利普的潔白服飾形成鮮明對比,仿佛在訴說著1段即將上演的傳奇。
畫中的色彩運用極具象征意義。亞歷山大的紫色外衣代表著他的帝國與勝利,而菲利普的黑馬則暗示著他的挫敗與沮喪。他身著的潔白服飾,宛如純凈的希望與夢想,在畫面中熠熠生輝。
亞歷山大本人對這幅畫贊不絕口,認為它遠比實際的簽約過程更為精彩。實際上,條約的簽署過程遠比畫面中的場景溫和得多。那個預定的日子,陽光斜灑在皇宮后院的角落,1切都在1個不起眼的午后靜靜展開。菲利普身著紅金相間的皇家長袍,腰間束著紫色的綬帶,僅有他的弟弟陪伴在側。他們面前,是1張鋪著藍綠相間桌布的桃花心木大桌,陽光在上面輕輕跳躍,與亞歷山大的標準色調相映成趣。桌上擺放著兩本精美的紅色皮革裝訂書籍,兩側各有1個墨水瓶和羽毛筆,它們靜靜地等待著被賦予歷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