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子甲看似存在的問題,在實際使用中卻從未真正出現過。這是因為這些金屬環出奇地擅長在長矛和劍的尖端穿透之前,便巧妙地將其“捕獲”,尤其是當它們與某種亞麻盔甲搭配使用時,這種防護效果更是相得益彰。
盡管鱗甲乍看之下優點諸多,但令人遺憾的是,其實際優勢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顯著。
這主要歸因于金屬片的排列方式。由于它們僅僅像圣誕燈那樣,用金屬線簡單地串在一起,而并非像鎖子甲的金屬環那樣相互緊密連接,所以每當遭受攻擊時,這些金屬片往往會滑落并散開,致使刀刃能夠輕易穿過。
此外,由于它們與布墊的連接方式相對“脆弱”,僅僅使用了一根纖細且相對易斷的繩子,所以一旦遭受一次猛烈的撞擊,金屬片就會脫落,這情形有點類似于中世紀時,失去反應裝甲的坦克被反坦克武器擊中。
就如同那輛坦克一樣,一旦金屬片丟失,那部分裝甲便會變得不堪一擊,脆弱無比。
然而,對于鎖子甲而言,這卻并非問題。因為即便其中某個金屬環斷裂,由于它們相互連接的特性,整個鎖子甲依然能夠保持其原有形狀,并至少提供一定程度的防護,盡管這種防護力度可能會有所減弱。
最后,鱗甲還存在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便是其重量。
不言而喻,佩戴實心的鐵件,相較于佩戴纖細的金屬戒指,無疑要沉重得多。
但鱗甲的存在,也讓我們得以清晰地洞察盔甲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發展演變的脈絡。
鎖子甲基本上是通過將鱗甲進行巧妙的結構拆分而制成的。為了有效減輕重量,金屬片被制作成空心的金屬環,而原本作為鱗片底座的布墊,則被分離成單獨的部件。
由此可見,即便沒有亞歷山大的干預,以當時文明的發展態勢,或許不久之后也會自然而然地發展出鎖子甲。
他們所欠缺的,僅僅是質量足夠上乘、能夠拉制成細長繩索而不斷裂的鐵,以及一位擁有靈光一閃創意的盔甲制造師。
面對萊姆斯的諸多懷疑,亞歷山大并未刻意去糾正他的觀點。
他只是堅定不移地要求梅茲蒂爾的部隊充當前鋒,承擔主要的攻擊壓力。
“我打算將一萬赫爾瓦提人部署在中央位置,你們兩人負責側翼包抄,而我則坐鎮后方指揮。”亞歷山大言簡意賅地透露了他計劃采用的陣型的基本架構。
既然亞歷山大已然開口做出部署,他的兩位將軍萊姆斯和梅尼斯也只能點頭表示遵從。
他們或許能夠向亞歷山大提出建議,甚至與之展開激烈爭論,但歸根結底,亞歷山大是他們的統帥。
不僅他在士兵之中擁有無與倫比的威望,而且即便他沒有如此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功記錄,僅憑他所擁有的頭銜,萊姆斯和梅尼斯也依舊會宣誓對他忠誠追隨。
當然,亞歷山大極少憑借自己的頭銜來強行推行自己的計劃,這也正是為何盡管萊姆斯無法改變亞歷山大對于部隊部署的想法,但他仍然期望能夠降低這一“高風險”舉動所蘊含的風險。
“亞歷山大,你理應比我更清楚,這些蠻族人向來多疑。幾十年前,他們不就曾背叛過侯爵嗎?將軍隊中如此至關重要的位置交付給他們,這真的是明智之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