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這種可能性并不如突然遭遇側翼伏擊那般可怕。畢竟,亞歷山大只需在營地留下一支駐軍,在與即將到來的敵軍交戰之時,一旦城墻守軍妄圖“從背后偷襲”,營地里的部隊便能及時提供支援。
這也正是亞歷山大使用“兩線戰爭”這一表述,而非“遭到兩面攻擊”的原因所在。
考慮到梅茲蒂爾或許會察覺到這個理由中的漏洞,亞歷山大趕忙補充道:“此外,盡快與我們痛恨的敵人正面交鋒,難道不是更好嗎?何必在此浪費時間?倘若我們行動足夠迅速,說不定還能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這些理由合情合理,很快便說服了梅茲蒂爾。畢竟,他也不愿為了這般瑣碎的事情,與亞歷山大爭論不休。
亞歷山大決然選擇與侯爵作戰,這一決策竟奇妙地契合了侯爵眾人的心意。彼時,不少人心中還暗暗擔憂,生怕梅茨蒂爾的部下會在他們將其擒獲之前便逃之夭夭。
故而,當他們遠遠望見亞歷山大率軍徐徐逼近之時,許多人不禁為眼前這壯觀的景象所折服。眾多貴族士兵更是歡呼雀躍,情緒高漲地朝著周圍的同伴大聲呼喊:“他們在那兒呢!快點,弟兄們!奮勇向前!切莫讓他們溜走了!”
侯爵一方心中盤算著,要憑借軍隊的速度優勢,迅猛地靠近亞歷山大的部隊,以疾風驟雨般的凌厲攻勢,震撼并摧毀那些當地人的戰斗意志。在他們看來,唯有如此,那真正暢快淋漓的屠殺方能拉開帷幕。
然而,令人頗感意外的是,在這一片急于投入戰斗的激昂氛圍中,唯一一個對這種簡單粗暴地派遣軍隊參與混戰的想法,流露出真切擔憂之情的,竟是素有“政客”之稱的伯納德勛爵。
他雙眉微蹙,帶著幾分遲疑,用那滿含不確定的聲音,向身旁的男子發問:“貝克菲爾德勛爵,您當真覺得就這樣直面迎戰亞歷山大,是明智之舉嗎?您瞧,我們的兵力可比他少啊。而且,即便我們曾占據優勢,可他也著實給我們造成了不小的損失!依我之見,追隨帕克勛爵,難道不是更為穩妥的選擇嗎?”
這位貝克菲爾德勛爵,正是那位被復仇之心徹底吞噬的長老貴族。他聽聞伯納德勛爵之言,心中頓時涌起一股無名之火,用極度惱怒的聲音回應道:“小子!你廢話太多了!此刻別再來煩我!”
事實上,伯納德勛爵已不止一次進行過類似的勸說。他費盡心思,極力想要讓兩個家族緊密團結在一起,共同應對眼前的局勢。
然而,那些新近加入的貴族們卻全然不聽從他的勸告。
他們普遍持有這樣的觀點,認為這并非什么大不了的問題,堅稱伯納德勛爵不過是過度夸大了亞歷山大的才能,無非是想借此彰顯自己的能力罷了。
那些相對較為禮貌的人,試圖安撫伯納德勛爵,向他信誓旦旦地保證,亞歷山大在先前所有戰斗中的獲勝,并非源于他自身的卓越才能,而是得益于他們自己的種種失誤。
他們這般說道:“伯納德勛爵,您年紀尚輕,又缺乏戰爭經驗。所以,僅僅打了一兩場勝仗之后,您誤判敵人、高估對手,這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我們這些久經沙場的老兵,可把真相看得清清楚楚。這個亞歷山大,實在是不值一提。”
而一些自認為更為理性的貴族,則做出了這樣的假設:“伯納德大人,從您告知我們的情形來看,亞歷山大實際能夠掌控的軍隊,實則規模很小,最多不過五千名阿達尼亞人而已。這便意味著,其余那兩萬人皆是野蠻人。您與我們都深知,那些野蠻之輩,永遠都不是我們的對手。一旦他們瞧見我們身上精良的盔甲,領略到我們手中利刃的鋒芒……哼!即便這位阿達尼亞領主真如您所形容的那般厲害……他也決然無法阻攔那些懦弱之徒臨陣脫逃。如此一來,他還能剩下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