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糟糕的情形下,他們甚至可能在全面戰爭的滾滾洪流中,被徹底吞噬,灰飛煙滅。
當然,后兩種極端情況雖說極為罕見,但如同潛藏在黑暗中的陰影,時不時也會悄然浮現,尤其是當這個貴族家族樹敵眾多,或者不幸激怒了某些強大的勢力時。
因此,對于大多數貴族而言,居住在他們土地上的富商,成為了更為理想的資金來源。
這些富商,有時甚至比一些貴族還要富有,仿佛在財富的海洋中,他們是更為龐大的船只。而且,從他們那里獲取貸款,利息往往相當低廉,很多時候甚至無需支付利息。
在這種借貸關系中,貴族們似乎擁有著一種無形的特權,他們常常可以直接從商人手中拿走巨額金錢,而后拒絕償還。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貴族的聲譽固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但考慮到這種行為是針對平民,其留下的污點相對來說會輕得多。
在一些貴族的觀念里,他們甚至認為自已的所作所為是正確的,是在“讓這些平民安分守已”。在他們眼中,平民就如同棋盤上的棋子,理應聽從貴族的擺布。
而那些處于“貧富差距巨大”劣勢的平民百姓,面對這種不公,也只能默默忍受,將這一切視為在這片土地上做生意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這種心態的形成,深受那個時代思想觀念的影響。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并非金錢推動著世界運轉,而是上帝主宰著一切。上帝選定了貴族來代表他統治大地,所以平民只能逆來順受。
那些商人即便心中不滿,能做的最大反抗,也不過是日后不再借錢給這些貴族。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他們所居住的土地,無一不屬于貴族。
倘若房東提出要求,且背后還有軍隊作為支撐,又有誰敢輕易拒絕呢?
領主們自然深知這一點,于是有時便會變得格外專橫跋扈,企圖憑借自已的特權地位,反復剝削下屬。
面對這種情況,那些商家往往陷入兩難的困境。他們要么咬緊牙關,默默承受,直至最終關門歇業,如同在黑暗中熄滅的燭光;要么索性離開此地,前往別處重新開店。
但這談何容易,畢竟整個生產基地在此,所有的供應商在此,所有忠實的客戶也在此。要放棄這一切,幾乎從零開始,其中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而且,新地區的企業也不會輕易歡迎這種新的競爭,如同緊閉大門,拒絕外來者的闖入。
除此之外,這其中還涉及到家庭與社會等諸多方面的因素。
那個時代的人們,在地理上的流動性遠不及現代人這般便捷自由。他們對自已成長的土地,懷有深深的眷戀,更愿意在這片土地上,世代繁衍,延續家族的血脈。
因此,許多人即便遭受著貴族的暴政,也只能無奈地選擇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