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對這里所呈現出的貧困狀況深感震驚。畢竟,他為這座城市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還實施了各種各樣旨在提高民眾生活水平的政策。
在他的設想中,這般赤貧的狀況理應已成為歷史,至少在他的首都不該再出現。然而,現實卻無情地給他上了一課。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如同一記重錘,敲醒了亞歷山大。
僅僅是走在街道上,他便能聽到遠處傳來饑餓的孩子向同樣饑腸轆轆的父母乞討食物的哭喊聲。
那哭聲,如同尖刺,刺痛著亞歷山大的心。還有鍋碗瓢盆激烈碰撞的叮當聲,仿佛有人在憤怒地敲打墻壁,偶爾還會傳來因商業交易糾紛或家庭內部爭吵而引發的激烈爭執聲。
這些聲音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曲貧困與無奈的悲歌。
那些貪婪而又警惕的目光不斷在他身上掃來掃去,尋找著哪怕一絲一毫的可乘之機。
倘若亞歷山大身邊沒有二十名全副武裝的士兵護衛,他真的很懷疑自已能否安然無恙地走出這條街道,說不定最后只能穿著完好的內衣狼狽離開,其他的一切都會被洗劫一空。
即便能夠活著回來,想必也會歷經艱難險阻。危險的氣息,如同陰霾,籠罩著這片貧困的區域。
倘若亞歷山大肯花時間詢問這些居民為何如此絕望,他們定會給出無數個理由。
其中最為常見的,便是疾病或某種殘疾。有些人因身患重病或存在某種身體缺陷而無法工作,比如肢體殘缺、失明、失聰、侏儒癥等等。
他們臥病在床,不僅失去了勞動能力,還要支付各種生活賬單,無奈之下,這家人只能搬到這個城市最便宜的區域——北區。
疾病與殘疾,如同命運的枷鎖,將這些家庭困在了貧困的深淵。
居住在此的另一類人是債務人,他們自已乃至父母都背負著債務。沒錯,在阿哈德尼亞,債務是會代代相傳的。
而這些債務產生的原因可謂千差萬別,從常見的商業貸款,到為應對緊急情況(如家人生病急需用錢)而借的貸款,以及為蓋房子、嫁女兒、送兒子去當工匠學徒,甚至是為了履行納稅義務而產生的個人貸款等等。
無論緣由如何,一旦無法償還債務,后果將不堪設想,包括遭受毒打、土地和財產被沒收,甚至全家都可能被賣為奴隸。
為了避免如此可怕的命運,他們只能忍受這里的種種不便,在這般惡劣的環境中艱難求生。
債務的陰影,如同烏云,遮蔽了這些家庭的未來。
至于最后一類人,他們之所以留在城市的這個角落,僅僅是因為他們喜歡這里!這些人大多是酒鬼、浪子和罪犯,他們骨子里沒有一絲誠實的品性,也絲毫沒有通過誠實勞動謀生的意愿。
即便亞歷山大為他們提供一份每月一千羅帕爾的工作,他們也依然會毫不猶豫地拒絕。
他們寧愿虛度光陰,揮霍無度,通過欺騙他人來滿足自已的私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