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尚未擁有土地的人,都對其夢寐以求,迫切地想要將其據為已有。
畢竟,只要擁有一塊土地,且并非完全荒蕪,那么無論世間發生何種變故,哪怕是面臨最壞的結局,至少還有一處安身之所,有房子居住,有土地耕種以獲取糧食。
也正因如此,已經擁有土地的人,往往對土地看得格外重要,生怕有人會將其奪走。這種心態所帶來的副作用便是,那些已然擁有土地的人,通常并不熱衷于貸款。他們的理由很簡單:為什么要拿如此貴重的東西去冒險呢?
比如說,用2500羅帕爾的錢,或許能夠購買1公頃一半肥沃一半貧瘠的土地,但反過來,若想用同樣的錢購買1公頃優質的農田,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若想購置優質農田,你不僅需要與當地領主保持良好的關系,而且即便如此,也僅僅是獲得了考慮購置的資格。
可領主又為什么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呢?對于領主而言,土地稅收可是他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所以,哪怕只是賣掉一寸土地,都如同賣掉他那臺源源不斷創造財富的印鈔機的一部分。
從這個角度來看,土地的實際價值遠遠超出了理論評估所能確定的范疇。
很少有人愿意拿這種穩定的收入來源去冒險……即便其他商業活動在未來可能帶來更高的潛在收益。
而那些沒有土地或僅有少量土地的人,由于本身沒有太多可失去的東西,所以往往是最有可能冒險開辦企業的群體……但他們從一開始就缺乏足夠的資本作為抵押。
普通平民即便出賣自已,所能換來的也不過是兩三千羅帕爾,這僅僅相當于他們一到兩年的收入而已。
這點錢實在不算多——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也實在不值得為了這點錢而放棄自由。
也正因如此,才有了那句經典的諺語:“銀行只把錢給那些已經擁有它的人。”
借款人難以提供與所借貸款額相等的抵押品,這無疑是古代銀行如此保守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實上,這種狀況一直延續至今——直到最近幾十年,社會才開始對資本采取更為自由的態度。
而這場變革背后的驅動力,是人們對銀行和信貸在經濟中整體運作方式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
曾經,認為銀行與其他普通企業并無太大區別。然而,一些杰出的現代經濟學家通過深入研究表明,銀行這一機構所扮演的角色遠不止如此。
它猶如經濟的脈搏,是驅動金錢流動的核心引擎。因此,讓銀行變得更強大、更穩健,將有力地推動經濟走向更強勁、更繁榮的發展道路。
就拿現代某年來說,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授予了三位著名的“經濟學家”,他們為我們理解銀行與信貸在經濟中的作用做出了卓越貢獻。
例如,他們幫助普及了信用評分這一概念——這可是一個極為實用的工具,如今所有現代銀行都普遍運用它來決定向誰提供貸款、貸款金額以及利率。
信用評分的出現,幾乎消除了以往貸款過程中存在的所有猜測和不確定性。
可惜的是,身處偏遠地區的亞歷山大,根本無法接觸到這種如同21世紀科幻技術般先進的理念與方法。
當然,他并非毫無選擇——解決當前困境最簡單的辦法,便是提供無息且基于利潤的貸款,如此便能與那些聰慧卻囊中羞澀的企業家共同分擔一些風險。
然而,正如前文所提及的,貸款過程中的各種復雜后勤問題,使得亞歷山大目前實在難以實施這一方案。
此刻,亞歷山大只能將這些暫時無關緊要的想法深埋在心底。畢竟,就算說出來,也沒有太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