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坖最近確實是忙的很,不但要聽講官們的課,還要負責為李成梁的河間府之兵籌措戰馬裝備。
各種軍器、軍衣之類的還好說,朝廷的庫房中,尤其是內承運庫中就有現成的,朱載坖通過黃錦的關系挑好的領了,最重要的就是戰馬的問題了。
朝廷的太仆寺雖然有馬,但是質量都不怎么樣,作為戰馬有些差強人意。
大明官軍的戰馬由官牧軍馬、民牧軍馬、茶馬貿易、馬市、番人入供等組成,其中質量最好的就是蠻夷入貢的戰馬,尤其是遼東貢來戰馬,都是好馬,可惜數量太少,根本不足以大量裝備。
太仆寺等作為供應邊鎮軍馬的主要機構,每年都不斷的向邊鎮撥給軍馬,朱載坖當然首先想到的就是從太仆寺弄些馬匹來。但是現在太仆寺一樣也缺乏馬匹,而且太仆寺的馬匹質量不高,作為戰馬,實在是有些勉強。
國初設行太仆及苑馬寺于邊方,當時每寺馬不下二三萬匹,尤其是遼東,一向是大明戰馬的重地,成祖五征沙漠,大部分戰馬都是從遼東來的,國初遼東馬四十萬匹,極為蕃庶,故設苑馬、行太仆二寺,以經紀之。
大明在遼東建有六監、二十四苑。按照明制,這二十四苑依據養馬數量之多少,具體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養馬數量達到萬匹者稱為上苑,七千匹者稱為中苑,四千匹者稱為下苑,遼東的都是上苑。
然而隨著成祖的升遐,大明對于武備不再關心,遼東苑馬寺的馬匹數量在宣德年間也大為減少。成化年間,巡按御史監察太仆寺各苑后上奏:山西、陜西、遼東行太仆、苑馬寺,一寺養馬不過三四百匹,而皆老弱瘦損,不堪騎用。
到了本朝,大明的馬政更是一塌糊涂,遼東苑馬寺之存欄馬匹數目卻只剩二千二百七十五匹,中間老病瘦損者且當其半,即便是庚戌之變后朝廷重視馬政,到現在遼東的馬匹也不過四千。
朱載坖準備組建兩千騎,優良戰馬戰馬需要兩千匹,乘馬也要最少兩千匹,還有各種馱馬,總共不下四千五百匹。其中乘馬和馱馬好說,不管是買還是從太仆寺調,都能夠籌集到,唯獨優良戰馬,不好解決。
朱載坖突然想到,寧安公主的駙馬李和家中,就是在遼東從事馬匹貿易的,他應該知道怎么籌措戰馬。朱載坖派人去駙馬府上請李和過來。
朱載坖和李和寒暄了一陣,就說明的自己的意思,李和想了一會,對朱載坖說道:“殿下,若是三五百匹好馬,臣家中籌措,半月可得,但是兩千匹優良戰馬,可不是一件易事。”
李和說的是不容易,而不是沒辦法,朱載坖便問道:“那李駙馬之見,如何籌措這批戰馬?”
李和說道:“殿下,遼東開原、廣寧皆有馬市,從中買得遼東駿馬,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