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鈍向朱載坖一說,朱載坖便明白了方鈍的意思,這些所謂的金銀幣,肯定不能被百姓所接受,他們的作用就是掠奪民財的,才行不愿意用才是正常的。
大明不鑄造銀幣和不鑄造銅錢的原因是一樣的,就是缺乏金銀,朝廷手中更沒有金銀,就遑論鑄幣了,所以大明百姓還是使用碎銀、銀錠、銀鋌、元寶等,這些形態的白銀,均不能依靠數量發揮貨幣職能,交易時需要稱量,而不是銅錢這樣的數量貨幣。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造假的問題,朝廷的銅錢都容易造假,何況比銅錢價值更高的銀幣呢?恐怕朝廷的銀幣一發行,馬上會冒出大批偽造或篡改貨幣的人,借此謀取利益。
現在大量的西洋銀幣流入國內,但是大明的百姓還是沿用自己的使用方式,就是收到這些金銀幣的時候,還是不在乎這些金銀幣的幣值,而是觀其成色(含銀量、含金量),然后稱重,說白了,就是將外國的金銀幣也當稱量貨幣使用,其地位和銀元寶、銀錠相同。在日常使用時,如果購買的商品價值低于一枚銀幣,那么使用者也會將銀幣一剪兩半或是幾瓣,然后稱重付錢,和散碎銀兩一樣的效果。
因為西洋來的金銀幣流行著一種特別過分的操作——剪幣,又叫偷銀、偷金,因為當時西洋的貨幣大都是金屬沖壓壓成的打制幣,其具有圖案清晰,成本低廉的好處。
但也使得很多貨幣的邊緣不平整,不法商人們就會剪下貨幣邊緣不平整的部位,然后將剪下來的貴金屬碎屑收集起來,這樣積少成多,不法牟利,造成了貨幣的金銀含量和幣值不相等。所以大明的百姓就還是使用老辦法,把他們當作銀錠使用。
朱載坖聽完了之后,對大明現在的情況有了一些了解,這才告辭而去,回到王府,朱載坖開始思考此事,事關貨幣,尤其是銀幣這樣的高價值貨幣,肯定要慎之又慎,對于普通百姓而言,他們家中的幾兩碎銀,可能就是一家的積蓄,一旦遇到假幣,那就是傾家蕩產,這種事情極易造成民變,朱載坖覺得還是要放一放,急不得。
朱載坖剛剛休息一會,騰祥就到朱載坖這里哭訴了,原來騰祥奉朱載坖的命令去內承運庫領取甲胄,卻被索要賄賂,騰祥不給,他們便將一些破爛甲胄給騰祥,騰祥當然不干了,當即回來給朱載坖告狀了。
朱載坖勃然大怒,吩咐道:“將陛下賜予的成祖皇帝的佩劍取來,打起孤的儀仗,去內承運庫,叫黃公公來!”
騰祥趕緊下去安排,朱載坖何嘗不知道這是騰祥有意的,說不定這內承運庫的太監和騰祥有矛盾,但是朱載坖還是決定幫騰祥出這個頭,讓宮里明白,裕王殿下也是有脾氣的。
無逸殿,嘉靖已經知道了此事,宮內的什么事情,能夠瞞得過黃錦呢?
黃錦已經向嘉靖說明了此事,嘉靖說道:“黃伴,都不是什么好東西!”
黃錦只是笑笑,這些事情他怎么會知道呢?其實內承運庫的太監小吏們,借發放物資的時候借機索要賄賂已經是潛規則了,不光內承運庫如此,太倉不也是如此?這些內承運庫的奴才固然是瞎了眼,但是騰祥也不是什么好東西,這種事情,給黃錦傳個信就好了,可是他卻選擇了把事情搞大,朱載坖也借機生事,生怕事情不鬧大。
所以嘉靖才說都不是什么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