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觀只是苦笑說道:“李駙馬不是明知故問嗎?”現在不僅是京師糧價大幅度下跌,薊鎮、遼東、宣府的糧價也大幅度下跌,尤其是遼東,隨著海運的漕糧抵達,原本斗米七千迅速下降到斗米二錢。
李和也不和李朝觀廢話,直接說明自己的來意,就是朱載坖希望他們重新推行納糧開中。
李朝觀聽聞此事過后,眉頭深深的皺起,他說道:“李駙馬可知,當初納糧開中為何無法推行?”
李和說道:“還請李鎮撫教我。”
李朝觀說道:“自正統以來,各邊開中鹽糧,以廣儲蓄,行之既久,公私兩便。近來客商開中者少,蓋以納米數目過多,支鹽俟候日久,取利不多,畏縮不已。”
說白了就是納糧數額增加、守支時間漫長使得商人資金周轉困難且獲利微薄,加之勢要占窩、私費冗雜使得鹽政日趨敗壞。
李朝觀說道,朝廷不是沒想過辦法,昔日于忠肅(于謙)巡撫山西時曾言:天下之事貴乎正本清源,鹽法在祖宗之時最為嚴密,邊方有警,一行開中商人趨赴,由此芻糧充足,事無廢弛。近年以來王府遂食鹽之請,織造開賣鹽之端,此等一得關支,輒假欽賞欽賜名色附帶私鹽,漫無紀極,橫行江湖,侵奪貨賣,公法大壞,奸弊日滋,官鹽阻滯,商人不應皆是故也。
李和當然明白李朝觀的意思,現在兩淮鹽場被江淮商人給把持著,晉陜商幫在兩淮鹽務上并不占優勢,尤其面對東南的商人,不僅在鹽場無法與之爭鋒,在朝堂之上更是處處被東南的官員們針對,所以晉陜商幫干脆就放棄的開中法。
現在李和要李朝觀重啟納糧開中,李朝觀第一個想的就是鹽從何來?之前開中的多是兩淮鹽場的鹽,這些鹽都掌握在東南的豪紳手中,別說嚴世蕃和朱載坖了,就是他們兩人的老爹,嘉靖和嚴嵩在這個問題都有些力不從心。說個不好聽的,鹽業這塊肥肉,七成是人家的,能得三成還得看人家的臉色。嘉靖和嚴嵩,在這個問題上,還真就是跪著要飯的,掙錢嘛,生意,不寒磣。
但是很顯然,朱載坖腿腳不麻利,跪不下去。所以準備另起爐灶,你們既然把持著兩淮鹽場,那我就在長蘆鹽場另起爐灶,重新推行開中法。
李和表示,一應事體,皆有舊規可循,為表誠意,朱載坖可以令長蘆鹽場先支給一半的鹽,另外一半待納糧邊鎮之后再交割,不存在守支困難的事情。
按照以前在九邊開中的慣例,于大同倉入米一石、太原倉入米一石三斗者,給鹽一引二百斤。
李朝觀聽了之后,半晌沉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