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嘉靖的這個想法,幾乎所有的重臣們都不支持。對于封爵一事,文官們一向是極為警惕的。
由于嘉靖出自外藩,他自己與前朝佞幸、外戚關系疏遠,甚至視其為潛在威脅。因此登極之初,嘉靖便下詔裁革正德元年以來諸色人等傳升、乞升官員。于是正德朝冒封的太監子弟、佞幸武將谷大寬、張富、朱德等迫于壓力紛紛自請除爵,嘉靖順勢將他們削奪殆盡。
不光是濫封的爵位,連外戚的封爵也被嘉靖給限制了,嘉靖盡除外戚的意圖非常強烈,為此,就連他自己的母族蔣氏以及皇后陳氏、方氏諸家也僅封爵而不許世襲,或出特恩承襲一代。
嘉靖一朝對于封爵控制的是極為嚴苛的,唯一的特例就是嘉靖二十五年,正式冊封寵信道士陶仲文為恭城伯,名義是非常無稽的禱雨濟旱,力贊平獄功。除此之外,嘉靖沒有冊封過一名武將。
并非是嘉靖朝沒有大將,嘉靖朝是戰事最為頻仍的時期之一,南倭北虜”邊患不斷,大將輩出,有待封賞者不在少數,但是封爵卻是沒有一人。所以嚴嵩等人都不同意給馬芳封爵。
原因也很簡單,說不過去。
馬芳之前的嘉靖朝武將,如都督馬永、梁震、周尚文、沈希儀等雖古名將何以加,但功高賞薄,都沒有封爵。
如久充大同總兵的周尚文,在升至左都督后又屢有功勛,累加太保兼太子太傅等公孤職銜。周尚文是都督武臣中首位加三公職銜者,其功勛卓著幾無賞可酬,但仍未沾爵祿。而且馬芳就是周尚文一手提拔起來的。
再如名將沈希儀,充柳慶參將時已積首虜至五千余級,后又充總兵出鎮貴州、宣大、廣西等地,卻官不過都督。
鎮守貴州十余年的總兵右都督石邦憲,指揮大小戰役無算,積首二千余級,但也僅獲得于舊銜上加提督及死后追授左都督的褒贈。
這些名將所立下的功勞不可謂不大,比之前朝的將領,他們立下的戰功都不小,放在憲宗、英宗時,恐怕早就封爵了。
比之憲宗時久鎮大同加封流伯的永寧伯譚廣、久鎮貴州加世襲勛爵的南和伯方瑛,以及久鎮遼東封世爵的豐潤伯曹義等勛臣,周尚文、沈希儀等一批將領的功勛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皆止于流官,可見朝廷有意不開封賞的事實。
本朝不封爵,似乎已經成為了朝野共知的事實了。甚至連武將去世之后的追贈都不允許。
周尚文死后,禮科給事中沈束上奏為周氏重開恤典,認為周尚文有不泯之功,朝廷有未盡之賞,請兵部閱實先后功績,以便贈以封爵,延之世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