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最近當然是心情極為不好,多次對著陸炳的畫像獨自垂淚。陸炳去世之后,嘉靖對于朝堂的掌握大不如前了。雖然黃錦和朱希孝也算忠誠,也會幫嘉靖盡心盡力的打探朝廷的各種消息,但是他們二人總是不如陸炳的,黃錦性格老實忠厚,對于很多事情不夠狠辣。
而朱希孝更是出身勛臣世家,嘉靖對他的信任總是有限的,沒有了陸炳幫他監視朝堂,嘉靖感覺很不適應。偏生這兩年又是朝廷的多事之秋。
首先是去年重新勘定王守仁功績的巡按御史們奏報了,他們都認為當年王守仁在廣西、江西等地所立下的功勞屬實,請求嘉靖恢復王守仁的爵位。
朝中的王門弟子更是紛紛上疏,極言王守仁當年之功,但是嘉靖僅僅是準允給王守仁之子王正億蔭官錦衣千戶,并沒有提給王守仁復爵一事,這使得王門弟子們不干了,既然王守仁的功勞都已經勘定清楚了,那就應該給王守仁復爵了,僅僅給王正億一個錦衣千戶,顯然是說不過去的。
這個時候一個重量級人物的遺表使得嘉靖也不得不能對此事作出反應的,在陸炳去世后的一個月,原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當世大儒湛若水去世,臨終之時給嘉靖上了遺表,請求嘉靖給王守仁復爵,湛若水在自己的遺表中稱:咸寧、文成皆以平叛之功,而咸寧以此功,封咸寧伯,歲祿千石,予世券,文成僅以千戶,豈逆鐇(安化王朱寘鐇)之不如逆濠(寧王朱宸濠)乎?南昌之不如安化乎?時雖不同,而功尤甚偉,伏祈陛下計之!
湛若水可不是尋常人,雖然從官場成就來說,這位還不如王守仁,可是這位號稱嶺南真儒,又是理學名臣,影響力是極為驚人的,官至南京禮、吏、兵三部尚書,嘉靖十九年以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致仕之后,四處講學,興辦書院,一生熱心捐款贊助書院,得其"館谷"的書院竟達28所,從他的家鄉到廣州、南海、揚州、池州、徽州、武夷,遍布半個中國。
湛若水一生以教書育人為業,成為與王陽明分庭抗禮的理學大宗,天下士子爭入其門,門徒達4000多人。其學說在現在與王陽明并稱為王湛之學。湛若水門徒眾多,在朝廷中也有眾多的門徒,而且他不是心學派,而是理學派,這就使得他的話更具有份量。
在湛若水上疏之后,翰林院、科道的言官們也紛紛上疏,請求對王守仁重新加以議功,徐階、李春芳也上疏嘉靖,請求為王守仁復爵,李春芳在奏疏中稱:夫功本自無前,奇計可以范后。
嘉靖面對舉朝的祈請,也不得不令吏部會同科道、兵部,重新勘定王守仁當年之功。
無逸殿內,嘉靖正在批閱奏疏,最近的奏疏中多有說這些事情,嘉靖放下奏疏,對黃錦說道:“昔日湛若水學術頗與王文成不同,今日遺表上竟為他請求復爵,倒是有情義的。”
黃錦也笑著說道:“陛下,也許是二人惺惺相惜吧。”
湛若水是理學派,本來是一向和王守仁在學術上多有爭論的,湛若水自己也曾經說過:陽明與吾言心不同,陽明所謂心,指方寸而言,吾之謂心者,體萬物而不遺產也。
但是嘉靖可不相信這事情有這么巧合,湛若水雖然和王守仁在學術上爭論,但是嘉靖是知道的,兩個人經常在書信中辯論,又同時開辦書院講學,傳授各自的哲學思想,雙方切磋學術,互有攻守,但是這兩人私下關系是非常不錯的,湛若水在王守仁去世之后多次對王正億加以照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