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就是倭國的局勢并沒有得到好轉,現在倭國內部仍然是一個混戰的狀態,大量的所謂武士淪為浪人,這就為倭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源,只要倭國的內亂不結束,倭寇始終能夠招募得到大量的兵員和官軍對抗。
其次,胡宗憲也認為,海禁也是造成倭寇的一個重要原因,現在雖然王直和官軍達成了默契,但是在福建、兩廣等地,曾一本已經做大,漸漸有了和王直分庭抗禮的趨勢,而且官府厲行海禁,使得原本的走私商人紛紛轉化為海盜,更加加劇了倭患。
胡宗憲認為,現在官軍只是完成了平息倭患的第一步,就是強化官軍實力,在戰場上戰勝倭寇,但是就以此認為倭患平息,還為時尚早。
朱載坖當然明白胡宗憲的意思,倭寇起于海禁,這種論調在大明一直有市場,只不過之前倭患猖獗,沒人敢提罷了,現在官軍屢次大敗倭寇,但是倭寇依然不能徹底禁絕,不少人再次提出倭寇起于海禁,想要開海。
朱載坖也就此事和胡宗憲商量了一下,胡宗憲認為,開海不難,其實就算是不開海,大明東南的這些士紳們一樣在進行走私貿易,問題是開海之后怎么對朝廷有利,說白了就是收取海關稅的問題,開了海,卻又收不到錢,那對于朝廷來說有什么意義呢?
原本的隆慶開關就是如此,開了個寂寞,雖然易私販為公販,使得大量的白銀流入大明,東南士紳和海商們賺了個盆滿缽滿,但是朝廷并沒有得到什么好處,反而是因為大量的白銀被集中到少數商人與權貴手中。他們手握巨額的白銀除了瘋狂的兼并土地之外,別無作為。
而因為他們的兼并行為,使得百姓的生計更加艱難,富者更富,貧者愈貧,而朝廷從中沒有得到任何好處,開海之后,月港一年的稅銀為2.9萬兩,就是打發叫花子也不至于就這么點啊。
所以胡宗憲的這個看法很和朱載坖的心意,開海是一定的,但是更重要的是防止走私和增加國庫收入,否則的話,朱載坖寧可不開。
朱載坖對胡宗憲說道:“梅林公這次回鄉,就可以好好思慮這個問題,他日真的有所變動,就是梅林公起復之時也。”
在朱載坖心目中,日后要是真的開海,少不得借重這位胡部堂的,因為胡宗憲熟悉東南,而且對于這些士紳們,也極有震懾力,收拾他們,胡宗憲是很有心得的,這次士紳們通過徐階狠狠的擺了胡宗憲一道,一旦給胡宗憲機會,胡宗憲肯定會狠狠的收拾他們。
而且胡宗憲在東南軍中頗有威望,無論是開海還是打擊走私,征繳關稅,都少不了軍隊的支持,朱載坖很清楚,不給他們狠狠的放放血,指望這些士紳們乖乖地照章納稅,不吝天方夜譚,胡宗憲的狠辣正好可以干這件事情。
有了朱載坖的承諾,胡宗憲的心情才好了一些,胡宗憲吃過飯之后,不顧朱載坖的挽留,還是回到了徽州會館,第二日就啟程回鄉去了。
而王錫爵也租好了房屋,搬出了裕王府。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