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命之后的趙文華乘船迅速南下,趕赴揚州和陸繹匯合。
而朱載坖也和高拱等人商量鹽政的具體解決辦法,現在經過戶部的統計,大明實行鹽引制度的兩淮、兩浙、河東、長蘆等鹽場,一共正鹽是二百二十多萬引,對于開中顯然是不夠的。
但是現有的鹽政還是能夠有所改善的,比如長蘆鹽場,原額正鹽只有十八萬引,現在由于長蘆鹽場全部推行曬鹽法,長蘆鹽場的產鹽量大幅度提升,長蘆鹽場的正鹽遠遠不止之前的十八萬引。
朱載坖要求王國光、龐尚鵬等人厘清產量,重新規劃正鹽和余鹽鹽引的數量。
而兵部和戶部也要根據清軍的結果核算九邊所需要的糧餉數量,朱載坖要求主要以本色呈現。
經過戶部和兵部的計算,九邊所需軍餉,以本色計算的話,每年需要一千零二十二萬八千九百三十石,這還是僅僅是士卒的本色軍餉,還有戰馬的草料豆料,更是一個龐大的開支。
朱載坖為此召集了內閣閣臣和六部尚書,商量九邊糧餉的問題,朱載坖的意思就是要盡可能提高九邊的本色供應,減少折色,同時增加軍儲,為戰爭儲備物資。
朱載坖當然也很清楚,不可能全部本色,但是要確定一個合理的本色區間,就是士卒拿到朝廷的本色糧食,足以養家糊口,不必動用折色軍餉去購買糧食,這是朱載坖的底線。
經過朱載坖和重臣們的商量,認為六成就已經是底線了,以九邊的最低級的普通士卒們為例,月支糧一石,六成本色的話就是六斗,按照現在的情況,六斗已經足夠士卒們和一家三口的食用了。
朱載坖認為最少七成本色,多余的本色要儲存于各防區的軍儲倉庫之中,一是作為軍事行動的糧食支用,二是地方一旦發生災害,朝廷能就近調撥糧秣予以賑濟,防止出現民變。
要是按照七成來計算的話,就需要轉運七百萬石的本色糧餉,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
朱載坖為此詢問在場的重臣們,應該怎么解決這七百萬石的本色糧餉,這可不是什么好解決的事情,戶部上疏馬森認為,首先就是動用軍屯的籽粒,支付士卒們的糧餉,這也本來就是重八哥設立衛所制度的本意。
馬森向朱載坖匯報了去年的軍屯情況,隆慶四年,屯田收入米217.1萬石、麥216.5萬石,合計四百三十萬石,不過這四百三十萬石的糧食,分布于全國的實土衛所之中,除了近邊衛所好支用之外,其他的衛所的屯田籽粒并不好支用,據戶部估算,能夠轉運到九邊的,也就三百萬石左右。
朱載坖問道:“軍屯之前最多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