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朱載坖的意思,張居正當然表示要去召集內閣商量之后再上疏陳奏此事,同時張居正還向朱載坖提醒有關正旦日大朝會的事情,因為這次不但有滿朝的文武臣僚,還有個藩屬、外國的使節,朱載坖要提前命令禮部詳細制定相關的儀注,做好相應的準備。
朱載坖隨即命令禮部制定相關的儀注,對于這件事情,禮部尚書陸樹聲對此非常之重視,畢竟是朱載坖和首輔張居正都非常重視的問題,陸樹聲趕緊召集禮部的相關衙門,制定儀注,這可是大明多少年沒有過的大事了,肯定是要大操大辦的。
當禮部儀制司主事詢問大朝會的具體規格時,陸樹聲說道:“周禮有言,周天子之朝有四,一曰外朝以聽訟;二曰中朝以見群臣;三曰內朝以聽政;四曰詢事之朝,國有大事致萬民而詢之。于是后世有常朝與大朝會之禮焉。大朝會至重也!”
陸樹聲的看法很簡單,就是對于大朝會要重視,以最高的規格在操辦此事。同時不僅要舉辦朝賀皇帝的儀式,還要舉行正旦命婦朝賀中宮與百官朝賀東宮的儀式。
按照陸樹聲的意思,禮部很快制定了相關儀注,經陸樹聲審核之后,送內閣批閱,然后上奏朱載坖御批。
按照禮部所擬定的儀注,在正旦朝會前一日,尚寶司將御座設于奉天殿,并將寶案陳設在奉天殿御座東面,香案陳設于丹陛之南。鴻臚寺在殿東中門外陳設表案。寶案與表案都是朝賀儀中各方官吏、邊疆民族進表與寶的重要禮儀設施。禮部主客司和理藩院將各蕃國進貢方物案陳設在丹陛中道左右兩旁,欽天監在文樓上安放定時鼓,教坊司在奉天殿內東西兩側設中和韶樂,在奉天門內東西兩側設大樂。
同時錦衣親軍和御馬監陳設仗馬和馴象,以充作儀仗。對于這些問題,內閣是不重視的,這些都是細枝末節的東西,對于內閣輔臣來說,他們最關心是朝會的座次問題,也就是所謂的朝班,朝班在大明是非常嚴肅的問題,朝班是朝會的基礎,也是官員品秩及尊卑等差的直接體現。
這也是內閣最關心的問題,但是也就是因為此事,禮部和內閣起了極大的沖突。
禮部認為,朝班應該專準品級,恢復大明初年的制度,改變大明之前次序參錯,班行混淆甚至于移于權勢,改于因循的局面。朝班與官制為表里之物,官制定,百官立朝才有次第班行整肅,朝儀方槳然可觀。
同時禮部引用太祖之圣訓:“朝廷之禮,所以辨上下,正名分,不以賤加貴,不以卑瑜尊,百官在列,班序有倫,奏對雍容,不失其度,非惟朝廷之尊,抑亦天下四方瞻仰所在也。”在這次制定的儀注當中全面實行了按照品級確定朝班次序的規定。
按照禮部所制定的朝班禮儀,文官在東,稱“左班官氣“北上西向”,即品高者居北,面西而立。武官在西,稱“右班官,’以北為上,面東而立。另有“殿前”二班,即侍從文、武及執事官,分列文武起居位之北。然后是勛臣自成一列,按照爵位等級的不同予以確定。
文武官員按照品級列隊,從正一品到從九品,每品分正從,共十八班。當然,即便是品級相同,也要確定一個先后次序來,禮部當然制定了一套很嚴謹的朝會次序。
禮部擬定,同品先比較散官官階,三公也就是太師、太傅、太保在三孤,也就是少師、少傅、少保前,三孤在三少也就是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前。以上三公三孤皆入一品班。孤、少銜同者,以師、傅、保為序,如太子少師在太子少保前。
要是遇到了散官官階也想通的呢?那就比較部次,也就是按照所在衙門的順序確定班次,即按吏、戶、禮、兵、刑、工的順序,尚書在都察院左都御史前。
禮部所制定的這個朝班,看起是很整齊的,但是遭到了內閣的強烈反對,因為按照這個只序品級的朝班制度,內閣的朝班有可能不如一些資深的尚書,所以禮部仍然保留了首輔的班首,但是其他閣臣就要嚴格依照品級來,這是內閣不能接受的。
內閣認為,應該在朝班排序中兼隆侍從,也就是突出內閣、翰林院、六科等近侍官員的地位,內閣認為,近侍官貴近,難拘品級,在朝班的確定上不能夠僅僅以品級確定,要對于近侍官員予以特殊優待。
內閣認為,作為近侍官員,內閣官于東陛,錦衣衛于西陛,各以次升立于寶座之左右。捧敕詔用翰林官,立于內閣官之后候承旨。
這樣的話,內閣和翰林院作為皇帝的近侍臣子,在金臺左右站班,完全就超脫了禮部所制定的班次,除了內閣和翰林院之外,還有就是六科,六科作為天子耳目風紀之臣,輕重不系于品級,雖然六科的品級很低,但是地位重要,不僅是皇帝的近侍臣子,現在更是有翰林官兼任,所以不能單純以品級論之。
按照內閣所制定的朝班,公、侯、駙馬、伯列三班于前,去文武階次稍遠,其下,則文武兩班同上御道,左右分立,一品、二品為第一,三品第二,四品、五品京堂至翰林史官、庶吉士第三,科道、中書第四。其下,則六部郎官。
除了這些之外,即使是同班站立,近侍官員也要占據班首,其同班敘立,翰林七品在小九卿六品之上,宮坊六品在小九卿五品之上,宮坊五品在大九卿五品之上,講、讀學士在大九卿四品之上,惟讓僉都御史,少詹事、光學士在僉都御史之上。
內閣和禮部的意見相左,而且此事立即引起連鎖反應,官員們紛紛上疏,討論有關朝會班次的問題。
朱載坖很清楚,爭朝會班次只不過是表面問題,更重要的是爭奪政治地位,更是內外朝的斗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