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張居正的看法,朱載坖也是同意的,大明這次是要大張旗鼓的征討倭國,所以名正言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對于大明來說,對于一個屬國大規模用兵,在理由上必須是說的過去的,還有就是倭國遠在萬里之遙,后勤糧秣的補給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戶部和相關衙門肯定是要立即制定相應的計劃,準備向安東都護府轉運各種糧秣。
廷議的絕大部分臣子都贊同徐渭的主張,對豐臣秀吉大舉用兵,朱載坖隨即決定對倭國用兵,同時根據張居正的請求,還是要讓倭國國王向大明上表請求天兵才行,畢竟該走的程序還是要走,名不正則言不順嘛。
而朱載坖也將嚴世蕃、王直等召回京師,嚴世蕃仍舊負責軍器監、造船和文思院事務,王直升少府卿負責在倭國偽官軍籌措糧餉,同時以對佛郎機的和議成功為由,嚴世蕃加太子太保、參贊軍務大臣,王直加太子少保。
在廷議之后,朱載坖和閣部,以及參贊軍務大臣們一道商量對倭國用兵的事情,對于倭國用兵,朱載坖并不擔心官軍的戰斗力,現在安東都護已經和倭國軍隊多次交手了,倭國軍隊是什么水平大致也有些了解了,吳惟忠、李如松都是當世名將,收拾這幫倭人并不是什么難事。
關鍵的問題是如何保障后勤和朝廷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畢竟安東都護府和大明的聯系都是通過海運,現在朝廷雖然在佐渡島上屯墾并且開發佐渡島上的金銀礦,但是要大規模用兵倭國,肯定是要增兵增餉的,徐渭要求朝廷再增兵三萬,使得安東都護府的兵力達到八萬之眾,然后加上一些倭國仆從軍,總兵力可以達到十五萬,絕對足夠鎮壓倭國的大名了。
朱載坖當然是同意了徐渭的要求,調神機營和五軍營一部加上金吾前衛、騰驤右衛共計三萬,馳援安東都護府,同時調撥相應的糧秣,為了征討倭國,朝廷在朝鮮的釜山設立了龐大的后勤倉庫,用以轉運物資,現在為了向安東都護府轉運糧秣,不僅大明要雇傭百姓,也要動員朝鮮的百姓,幫助大明轉運糧秣,朱載坖命令駐朝大臣曉諭朝鮮國王,要求朝鮮官府配合大明東征。
而在倭國,大明和豐臣秀吉的關系也基本上算是徹底破裂了,原本足利義昭和織田信長是尖銳對立的,但是現在在毛利輝元的調停下了,足利義昭緩和了和豐臣秀吉的關系,豐臣秀吉的想法是足利義昭繼續擔任有名無實的所謂將軍,而豐臣秀吉自己則擔任關白兼太政大臣,也就是倭國的宰相。
但是在倭國,要想位極人臣,還是要當將軍的,但是要當將軍,必須是武家出身才行,所謂武家,就是指武士系統的家族、人物,與“公家”相對。其核心是平氏和源氏。武家是從在古代公家的領地、莊園中負責武備警衛的家族發展而來,原是為公家所統治的階層,后逐漸壯大,實質性地把持了倭國政權,繼而建立了鐮倉幕府,公家則被傀儡化。隨著武家完全掌握了權力的中心,征夷大將軍成為倭國的實權人物,而要想擔任將軍,就必須得是武家出身。
而豐臣秀吉是什么出身?沒有出身,他父親木下彌右衛門是織田信秀的親兵,自己連個姓都沒有,想要當將軍,在倭國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說豐臣秀吉就像人足利義昭為義父,混上足利家的姓,好當將軍,要是在大明,改姓那是奇恥大辱,一般人都不能接受的,呂布都沒改姓董啊,但是在倭國這種人均道德水平負數的國家,改個把姓根本不是問題,豐臣秀吉更是改姓跟吃飯喝水一樣。
所以豐臣秀吉是沒有任何負擔的,甚至為此已經派人和足利義昭接觸了,但是被人偷偷的給泄露風聲給徐渭了,是誰泄露的風聲呢?丹羽長秀,作為織田信長最信任的家臣,在織田家的重臣中,柴田勝家和丹羽長秀是織田家的譜代重臣,池田恒興是信長奶媽之子與信長如同兄弟,豐臣秀吉和瀧川一益只算是后輩,織田信長死后,丹羽長秀就看出來豐臣秀吉不是個東西,為了保全織田家的血脈。
在本能寺之變后,丹羽長秀將織田信長的嫡孫織田秀信送往大明安東都護府,至少可以保全性命,而事情的發展也果然不出丹羽長秀的預料,在坐穩了位置之后,豐臣秀吉就家那個屠刀揮向舊主織田信長的血脈,織田信長的兩個兒子織田信孝和織田信雄先后被殺,而現在豐臣秀吉更是想當將軍,這是丹羽長秀所不能容忍的。
為了破壞豐臣秀吉的計劃,丹羽長秀向徐渭密報了此事,而徐渭的反應也是非常之快的,在收到了朱載坖的旨意之后,當即命令李如松率領精騎,同時以倭國國王的名義迎接足利義昭到倭國京都去,之前在和織田信長的斗爭中失敗,所以足利義昭被逐出京都,寄居于毛利輝元的地盤。
足利義昭移駕到毛利輝元轄下備后國的鞆。鞆是當年足利尊氏接受光嚴上皇追討新田義貞院宣的地方,對于足利將軍家可謂是有淵源的地方。此后足利義昭在此地開設流亡幕府,史稱“鞆幕府”。足利義昭在鞆以備中國的御料所所進獻的年貢,以及足利將軍家任命京都五山住持所獲得的禮錢維持生活,同時收到宗氏、島津氏通過明倭貿易獲得的財政收入,近畿、東海以外支持足利將軍家的武家很多。
而大明官軍又攜帶倭國國王的命令,重新請足利義昭回到京都,對于足利義昭來說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因為室町幕府和大明的關系是相對不錯的,所以足利義昭高高興興的回到京都繼續當將軍了,得知此事的豐臣秀吉自然是暴怒了。</p>